上一頁
落實新的《市區重建策略》
在二零零八年七月至二零一零年七月期間,我們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廣泛公眾參與過程。在過程中取得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制訂了新的《市區重建策略》。新策略已於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生效。我們已全面推展所有在新《市區重建策略》內的主要新措施-
  1. 在二零一一年六月,我們在九龍城區成立第一個「巿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諮詢平台」),採取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方式推展市區更新工作。九龍城「諮詢平台」已舉行了兩次會議,並確立了來年的工作計劃,包括盡快推行地區規劃研究和社會影響評估,以及盡早進行公眾參與;
  2. 我們已成立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撥款5億元設立的「市區更新信託基金」。基金已開始運作,並將提供獨立的經費來源,以資助向受市建局執行的重建項目影響居民提供協助的社區服務隊的運作;資助由「諮詢平台」建議的社會影響評估及其他相關規劃研究,以加強地區層面市區更新的規劃,以及資助由非政府組織及其他持份者提議的在市區更新範圍內進行的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項目。市區更新基金有限公司已於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五日註冊成立為一所獨立擔保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基金的信託人,並將進行為達成基金宗旨的活動;
  3. 市建局已公布其擔任「促進者」角色及執行「需求主導」重建模式這兩項促進市區重建的新計劃的詳情,並於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開始接受有興趣的業主的申請。為配合市建局的籌劃工作,「需求主導」重建項目的申請將於二零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截止。至於「促進者」計劃服務則全年接受申請,不設期限;
  4. 市建局已推出「樓換樓」計劃,為受該局開展的重建項目影響的自住業主,提供現金補償以外的另一個選擇;及
  5. 我們正籌備於二零一二年上半年把啟德發展區的一幅指定用地交予市建局以推行「樓換樓」計劃。這批「樓換樓」單位預計會於二零一六年入伙。
締造優質及可持續建築環境
為回應公眾對建築環境的質素及可持續性以及所謂「發水樓」問題的日益關注,行政長官在其二零一零至一一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我們會收緊就私人樓宇提供總樓面面積寬免的政策,以及引進優質及可持續建築設計的準則,例如要求新建樓宇加入樓宇分隔或增加建築物的通透度、樓宇後移和綠化等設計元素。
屋宇署就總共15份為落實新措施而擬備的新訂/修訂作業備考擬稿,諮詢了建築業界的持份者和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轄下的屋宇建設小組委員會。考慮到業界表達的實際關注,並為引入環保樓宇設施提供較大空間,屋宇署對作業備考的擬稿作出了一些修改,並於二零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發布作業備考的最終版本。新規定適用於二零一一年四月一日或以後所遞交的建築圖則。我們會繼續監察落實該一系列措施。
文物保育
除了推行「保育中環」 的文物保育項目外,我們的其他文物保育措施亦進展良好。在政府方面 -
  1. 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的六個活化項目當中,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已活化為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學院,該學院已於二零一零年九月開始營運。其餘五個項目預計會由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年陸續開始營運;
  2. 至於第二期活化計劃下有關舊大埔警署、藍屋建築群和石屋的活化項目,我們擬於二零一一年年底至二零一二年上半年期間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
  3. 我們已於二零一一年十月七日推出第三期活化計劃。活化四幢歷史建築(即景賢里、必列啫士街街市、虎豹別墅和前粉嶺裁判法院)的申請將於二零一二年二月截止;
  4. 截至二零一一年九月為止,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已確定1 185幢歷史建築² 的評級。古諮會會繼續為歷史建築評級,並首先敲定已納入1 444幢歷史建築名單內餘下項目的評級,然後處理由公眾建議作出評級的新增項目/類別² ;以及
  5. 古物事務監督於二零一一年六月宣布把下白泥五十五號碉堡列為法定古蹟,使本港法定古蹟的總數增至99個。此外,古物事務監督於二零一一年一月把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讓何東花園得到為期12個月的法定保護,同時亦讓古物事務監督有更多時間考慮應否把何東花園列為法定古蹟。
 
¹ 行政長官在其二零零九至一零年《施政報告》¹ 中宣布「保育中環」措施,當中包括八項饒富創意的項目,藉以保育中環區內不少文化、歷史及建築特色,同時為這個地區注入新生命和活力。這些項目的實施進度載於附件3

² 這數字包括新增的建議評級項目,以及已納入香港1 444幢歷史建築名單的歷史建築,當局曾於二零零九年三月至九月期間就該名單所列建築物的建議評級諮詢公眾。

³ 若有切實需要及早作出評級,古諮會將會靈活地提前討論個別新增項目的評級。

在私人方面-
  1. 自維修資助計劃於二零零八年八月推出以來,我們已批准了14宗申請,而截至二零一一年九月為止,另外有15宗申請正在處理當中;
  2.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批准就下亞厘畢道香港聖公會中環建築群的地段的契約修訂及香港聖公會於畢拉山金文泰道另一地段的原址換地徵收象徵式地價,以保育香港聖公會中環建築群內的四幢歷史建築。當該寓保育於發展的項目完成後,香港聖公會可提供更多元化的社區服務,而且亦可增加中環建築群向公眾開放的程度,讓公眾人士可以更好地欣賞該四幢歷史建築,社會可因而受惠;以及
  3. 自何東花園如上文第53(e)段所述被列為暫定古蹟後,我們一直積極與何東花園的業主商討保育方案,務求既能兼顧文物保育的目標而同時尊重私人業權。
去年,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舉辦了連串公眾教育計劃及活動,旨在鼓勵更多不同的社區團體參與文物保育工作,例如由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起舉辦文物旅遊博覽,展示香港富特色的文物建築;於二零一一年四月及五月為市民大眾和持份者舉辦景賢里開放日,以及為配合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於二零一一年下半年舉辦講座和導賞團。我們亦正籌辦於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三日舉行的國際文物保育會議,預計會吸引逾400名本地及外地人士參加。
加強本港樓宇安全
行政長官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施政報告》中宣布一套多管齊下的新模式,以進一步加強本港樓宇安全,當中涵蓋立法、執法、對業主的支援及協助,以及宣傳和公眾教育。我們已在過去一年通過及落實多項加強樓宇安全的重要立法建議。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已從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起全面實施,而為強制驗樓計劃及強制驗窗計劃提供法律框架的《2011年建築物(修訂)條例》已於本年六月獲通過。在本立法年度,我們將提交一項附屬法例,以列明強制驗樓計劃及強制驗窗計劃的運作細則,並提交一條條例草案,實施多項新措施,以加強建築事務監督的執法權力,阻嚇不遵從法例的情況,並鼓勵業主承擔本身的責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我們於二零一一年五月向立法會提交《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草案》,現正與立法會緊密合作審核該條例草案,目的是盡快加強對升降機及自動梯安全的規管。
屋宇署自二零一一年四月起實施了新的僭建物執法政策,擴大須即時取締的僭建物涵蓋範圍,以涵蓋絕大部分位於樓宇外部的僭建物。屋宇署亦已展開大規模行動處理分間單位。我們亦從二零一一年起展開一項全港清點行動,清點所有位於樓宇外部的僭建物,為未來的執法行動及政策制定建立一個有用的資料庫。
至於新界豁免管制屋宇上的僭建物,我們已公布將通過循序漸進的策略,有系統地加強對上述屋宇現存僭建物的執法工作。我們會根據僭建物違例的嚴重程度、對建築及公眾安全構成的風險,將現存的僭建物歸納分類,並會採取相應的措施,按序逐步予以取締。我們現正籌劃有關方案的執行細節。在未來數月,我們會向新界村民展開廣泛宣傳,加強他們有關僭建物對佔用人及公眾安全構成風險的意識,並就可附建於有關屋宇的構築物和設施提供明確指引。隨後,我們將積極取締那些違例情況嚴重和對樓宇及公眾安全具較高潛在風險的現存僭建物(即使這些僭建物並未構成迫切危險)。對其他違例情況較輕及潛在風險較低的僭建物,我們將會推出一項僭建物申報及安全檢核計劃,以遏止新建僭建物的出現。
我們一直與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和市建局緊密合作,協助有需要的業主進行維修和保養工程。經完成全面的檢討後,房協和市建局轄下多個財政支援計劃已於二零一一年四月整合為「樓宇維修綜合支援計劃」。在該計劃下,所有有需要的業主會獲提供一站式服務,亦可向該兩個機構任何一個遞交各項由政府撥款的計劃的申請。在過去一年,我們亦繼續推行更新行動。撥款總額達35億元的更新行動將資助超過3 000幢樓宇的業主保養他們的樓宇,並共創造逾6萬個就業機會。
我們舉辦了大規模的公眾教育運動,在本港培養樓宇安全的文化。除了通過「社會監察」計劃,動員公眾舉報樓宇安全問題外,我們亦以創新及度身訂造的宣傳渠道傳遞有關樓宇安全的信息。
全面水資源管理
我們於二零零八年公布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這是一項為平衡原水供求而制訂的長遠策略,以配合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過去數年,我們致力教育市民特別是學童節約用水,我們將加強教育公眾節約用水,並設立水資源教育中心,向公眾示範各類節水措施、供水方法和處理技術、滲漏探測方法及水壓管理技術等。此外,我們亦一直推行自願參與的「用水效益標籤計劃」,以助市民正確選擇節約用水的器具,從而達致節約用水的目的。我們正進行用水研究,以找出家庭用戶一般的用水模式,以推廣可持續用水。我們計劃擴大對服務行業及商界的宣傳工作,而這些界別的用水量佔全港總用水量的四分一。我們亦會舉辦推廣活動,例如參觀、講座、節水運動和比賽,以提高市民節約用水的意識。
分階段進行的水管更換及修復計劃,進展良好。該計劃是要更換/修復約3 000公里老化的水管。第1及第2階段的工程已大致完成,而第3及第4階段的工程則在積極進行。截至二零一一年九月底,已更換/修復共1 649公里的水管,水管爆裂的宗數已由二零零零至零一年度高峰期約2 500宗,回落至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的609宗。水管滲漏率亦由二零零一年的25%,下降至二零一一年的20%。我們計劃在二零一二年年初展開水管更換及修復計劃餘下各期工程,以便於二零一五年完成整個計劃。
現時的東江水供港協議將於二零一一年年底屆滿。我們會向委員簡介二零一二至一四年間東江水的供水安排、對財政的影響及我們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追加撥款以支付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東江水費用的建議。
為開拓多元的食水供應來源,我們會緊貼海水化淡技術的最新發展,而有見於過去數年科技進步令海水化淡的成本下降,我們正密切留意這個潛在供水來源的經濟可行性。我們已在將軍澳預留一幅土地,並會就在該址興建海水化淡廠進行可行性研究。
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下其中一項主要措施,是積極考慮使用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以減少對食水的需求。為此,我們正在新界東北部的上水、粉嶺及新發展區研究使用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
防洪
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是我們為減少區域性水浸風險及提供全面解決方法而採取的策略。計劃下所進行的研究旨在檢視和找出研究範圍內現有雨水排放系統及相關設施的不足之處。該計劃的檢討,將可提供一個區域性評估,當中已計及區內的最新發展。我們會檢討東九龍及西九龍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以評估這些地區現有排水系統的表現,並建議長遠及短期的改善措施,以減低水浸風險。
我們一直推行防洪計劃,包括三項雨水排放隧道工程計劃,並會在二零一二年展開在跑馬地的地下蓄洪池建造工程,以提高易受水浸影響地區的防洪水平。我們亦會進行研究,以評估靠近民居的河道的水浸風險,並會為這些居民設計一個警報系統。
建築的可持續發展-零碳排放建築物
為減低建造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樹立良好榜樣,我們在二零一一年六月着手進行一項採用低碳建造措施的研究。研究會首先釐定各個典型建造工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然後擬定良好作業守則,以減低排放。研究獲業界支持和參與,而我們亦深感欣慰。
建築物用電佔全港耗電量約90%,並佔全港溫室氣體排放量60%。為配合全球氣候轉變的挑戰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以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方式進行建造工程是我們的主要措施。為倡導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正與議會合作,把議會在九龍灣的前培訓場地發展為公眾休憩用地,主題為「低碳生活」,有關計劃包括建造園景區及零碳排放建築物。這幅優質的公眾休憩用地,將可配合政府活化及把九龍東轉型為本港另一個商業中心區的新政策。
設置該零碳排放建築物的目的,是作為可供國際及本地建造業借鑒的建築物,能做到所輸出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抵銷建築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節能表現遠勝海外同類的建築物。該零碳排放建築物會採用適用於本港家居及辦公室環境的各類節能及低碳建築設計及技術,目的是要提高公眾的意識,從而過低碳及可持續的生活。建造中的園景區及零碳排放建築物亦會提供優質的公眾休憩用地,以供在附近辦公的人士及居民享用,並可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我們預期可於二零一二年年中開放該零碳排放建築物及公眾休憩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