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十一月二十日)出席「樊錦詩院長為你解讀敦煌」公開講座的開幕致辭全文:
樊錦詩院長、女士們、先生們:
下午好!我非常榮幸能出席今天的講座,樊院長的解讀敦煌,肯定使我們獲益良多。敦煌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首,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於一九○○年重現於世,是二十世紀世界考古學最重要的發現。在過去的一百一十年,敦煌的壁畫、彩塑,敦煌藏經洞的文書典籍,成為學者研究敦煌佛教藝術和絲路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一九八七年敦煌石窟成為中國首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物古蹟。敦煌石窟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文化寶庫。如何妥善地保護這處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並發揮其巨大的文物研究和教育價值,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其中一個重大挑戰。
香港與敦煌石窟在時空上,雖有千年之隔、千里之遠,但卻因一個學者、一組文物建築群和一群熱心人士而連繫起來。這個學者就是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饒教授雖身在香港,但卻心繫敦煌。他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購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敦煌文物微縮膠片,開始對敦煌文物的研究。饒公於一九八○年首次到敦煌考察,其後先後兩次造訪該地,對敦煌學及敦煌藝術的研究作出巨大的貢獻,他的敦煌繪畫更獨步藝林,開創出中國山水畫的「西北宗」畫派。
今年八月,九十五歲高齡的饒宗頤教授親赴敦煌,為他的畫展開幕,並參加敦煌學研究學術會議。這次「莫高餘馥——慶賀饒宗頤教授九五壽誕活動」,是饒教授第四次造訪他心中的文化聖地。通過饒教授的學藝,我們能認識敦煌、走近敦煌。我是非常有幸參加這次盛會,開始了我對敦煌的認知。
第二個與敦煌的連繫是通過香港志蓮淨苑的建造。志蓮淨苑是中國最優秀的仿唐木構寺院群,其依山而建、雄偉古樸的文物建築群,整體規劃取材自敦煌莫高窟一幅壁畫中的佛寺建築。志蓮淨苑之文化意義,在於它再展現了盛唐時代成熟、精巧的建築藝術,與敦煌石窟之再現盛唐佛教文化是一致的。在志蓮淨苑大雄寶殿內有一幅大壁畫是依據莫高窟第一百七十二洞窟的觀無量壽經變而製成,據我了解,當年是由樊錦詩院長親自率領技術人員到港協助繪畫,這工程亦見證了敦煌與志蓮在文化上的淵源。
我很高興知道一個由教育、文化、商界等不同界別熱心人士組成的「香港敦煌之友」已於最近成立,為我們和敦煌建立第三個連繫。「香港敦煌之友」將凝聚民間力量,協助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為子孫後代保存莫高窟無價的壁畫和雕像。近年香港的文物保育意識不斷提高,我們樂見港人文物保育的視野由本土文物,擴大到更博大精深的敦煌文物。
當了三年多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肩負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我感受到工作的艱鉅,但同時有一份能為後代保留歷史建築的喜悅。今天的講者樊錦詩院長,是一位才、德、學兼備的敦煌學者,在敦煌研究院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四十八年。她於一九九八年獲委任為院長後,帶領着該院的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上走出了新的領域。我和樊院長相識於今年八月在敦煌的饒宗頤教授九五壽誕活動中,樊院長的修養和學識,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相比於樊院長的堅持、承担和不畏艱辛,我們的工作顯得非常渺小。
對於敦煌石窟的保護,樊院長最早提出利用電腦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內地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慧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利用數位多媒體技術,使人們可以跟隨高清數位圖像在莫高窟內進行實景漫遊,這可為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令我想起最近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在港展出所掀起的熱潮,迷倒了一百萬觀眾,也反映港人對研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濃厚興趣。我期待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在不久的將來,能以嶄新的演繹方法在香港進行傳播和教育工作。優秀的文化遺產,除了保護和管理外,還要弘揚和傳播,與現代生活結合,充份發揮其文物價值,我深信「香港敦煌之友」定能在財政支援上出一分力。我謹祝是次公開講座圓滿成功,也祝願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謝謝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