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公布經修訂《巿區重建策略》新聞發布會的發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十月十四日)在公布經修訂的《巿區重建策略》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

多謝大家出席今天有關《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的傳媒簡報會。為期兩年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工作已經完成。行政長官在他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內亦有篇幅闡述新的《市區重建策略》。經修訂的策略充分反映三個核心價值,就是「以人為先」、「地區為本」和「與民共議」。在施政報告裏亦提出了配合新策略執行的另外三個措施,所以我今日會重點講如何落實三個核心價值,亦會向大家介紹這三個新猶。

我們昨天已發表了新的《市區重建策略》草稿,按《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0條第(2)款,我作為發展局局長需要就策略的文本諮詢公眾意見,諮詢工作大概為期兩個月,由現在開始至本年十二月十三日。期間,市民如對文本有任何意見,可向發展局提出,讓我們考慮。

首先第一個核心價值是「與民共議」,《市區重建策略》的檢討工作本身就是一個「與民共議」的體驗。我們在二○○八年七月發出了一份諮詢文件,當時題為「共議、共享」。在過去兩年,我們盡量讓持份者有充裕時間參與和公開討論這些課題。發展局在不同階段共七次,其實我本人曾七次徵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意見。我們亦成立了一個由我擔任主席,並由來自不同界別的十位非官方成員組成的督導委員會,負責帶領和監察整個檢討過程,並提出他們的建議。期間,督導委員會委聘一間政策顧問公司,負責研究和建議不同方案供我們考慮。這次檢討共進行了七項專題研究。此外,督導委員會亦委聘了一間公關顧問公司,負責建議和舉辦多項活動蒐集公眾意見。活動除了聚焦小組討論、公眾論壇、巡迴展覽和電話問卷調查等傳統方式外,還包括一些比較新穎的諮詢手法,例如網上論壇、匯意坊、伙伴合作計劃和電台節目,包括我本人在四個周末出席電台節目等新的途徑,我們亦邀請了七個區議會積極參與,就它們所屬地區進行地區更新願景的研究,以配合這項檢討。

今年五月,這個檢討進入了最後,亦是最關鍵的「建立共識」階段,我們當時提出了相當詳細的文件,臚列了當時《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因應過去兩個階段收到的公眾意見、多個專題研究和香港實際的情況,歸納了市區重建的十項初步取向,希望和市民就這十項取向建立共識。

我們在提出有關文件後,截至七月十日檢討結束,共收到190份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我們期間亦出席了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土地發展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古物諮詢委員會等的會議,並舉辦了兩次專業團體工作坊,總結了會議和與區議會主席會面,透過不同渠道,與社會各界討論我剛才說的十個取向,務求在這個廣泛的基礎上與社會建立最大的共識。

這種「與民共議」的取態將繼續主導我們在經修訂的市區更新策略下的更新工作。

第二個核心價值是「地區為本」,透過在舊區成立由專業人士、地區人士、市建局和政府代表組成的「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我們往後會匯集意見,由下而上,務求為社會制定最適切、最平衡的更新方案。

事實上,各區亦為此做了些「熱身」的工夫。在檢討期間,我們邀請了七個屬市建局重建區的區議會進行市區更新願景研究,得到區議會主席和區議員的支持和積極參與,他們已做了些相當有價值的藍本。這些研究得到專業顧問團隊的協助和區內居民的參與,亦反映了當區的特色,例如在這些願景研究裏,中西區的願景是以「保育活化」為主,而油尖旺區則指出區內有數條街舊樓林立,故此認為重建及復修在該區應較保育優先。

第三個核心價值是「以人為先」,在「以人為先」方面,最切身的課題是補償和安置。在維持同區七年樓齡的補償基礎上,策略要求市建局在其重建項目的工作裏,為有興趣進行自發性重建的業主提供「促進者」的服務,並為由市建局重建的項目內的自住業主提供「樓換樓」選擇。此外,策略亦要求市建局協助在凍結人口調查時已登記的合資格租戶,但這些租戶其後被終止租約而無法受惠於市建局的安置措施。這是我們希望在「以人為先」的取態之下要處理的問題,以及另外一方面如何在評估業主應得的津貼時,從一個較為體恤的角度去評核有特殊情況的出租住宅業主,即是他們並非自住的業主,所以在他們取得的補償方面,在今日的政策下是較為少的,這些特殊情況的業主例如依靠出租物業維持生計的長者業主,我們希望市建局能用一個更加體恤的角度,看這些有特殊情況,但非自住的住宅的業主可否得到更好水平的特惠金。稍後張主席會具體講市建局的初步建議。
 
接下來我想向大家介紹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內公布的三項配合措施,以落實執行市區更新策略。這三個具體措施加上整個《市區重建策略》的新路向,均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

第一個配合措施,是我們建議率先在九龍城區成立第一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主要的原因是九龍城區有為數不少保養欠妥善的舊樓。舉例來說,九龍城區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舊樓總數為1,088幢,佔全港約4,000多幢這類舊樓的27%,亦即超過四分一的舊樓位於九龍城。根據屋宇署在今年四月因為馬頭圍塌樓事件後,署方完成了一個全港樓齡達50年以上的舊樓巡查,當時發現這4,000多幢舊樓中,可分為四個組別。屬第I及第II組別,即需要即時維修或有明顯欠妥的舊樓,一共1,032幢,其中320幢位處九龍城區。簡單來說,九龍城區有最多的舊樓及最多失修的舊樓,所以選擇以九龍城區作為首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是有理據的。反之來說,市建局在九龍城區過往開展的重建項目並不多,規模亦不大。再加上九龍城區稍後會受惠於啟德發展區,亦有沙中線這個完善的交通配套,所以相當適合在現在處理該區的更新藍圖。我們期望在九龍城區成立第一個由熟悉市區更新事宜的專業人士出任「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的主席,並會邀請當區人士和其他機構如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以及市建局代表參與這個「諮詢平台」,在規劃署的專業及秘書處服務支援下,與當區居民勾劃出一個以人為本的、新的地區市區更新藍圖。
 
第二個配套措施是推出一個由市建局斥資5億元成立,但運作會獨立於市建局的「市區更新信託基金」。信託基金委員會由發展局局長委任,負責監察和處理基金的運作。基金可以撥款的範圍有三方面。第一,基金會代替市建局,從基金直接出資聘用社工隊負責協助受市建局重建項目影響的住戶及商戶。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我們在「建立共識」階段聽到社工界和其他非政府機構的意見,指由市建局直接出資聘用社工隊或會影響同工協助受重建影響的居民時的獨立性及獨立身份。我們就此委託香港大學的團隊提供意見。港大的研究報告結論大體上也贊成應設立一個較獨立的社工隊以增強同工的認受性,這是基金日後的第一個撥款用途。第二個用途是基金亦會支援在地區更新諮詢平台為協助制定市區更新藍圖所進行的各項活動,例如社會影響評估、政策研究、公眾參與活動等。第三方面,基金亦會接受由市建局以外的其他團體或機構,按市區更新的藍圖進行於當區,即市區更新範圍內的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活動的資助申請。

第三個配套措施,亦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已得到行政會議的同意,會利用德用地開展「樓換樓」計劃。在維持同區七年樓齡的補償基礎上,我們會請市建局推出「樓換樓」的安排,為受重建影響的自住業主提供另外一個選擇,讓重建戶可繼續在他們熟悉的環境生活,保持他們的社區網絡。在原址推出「樓換樓」計劃,即等收購拆卸重建後,才為自住業主提供「樓換樓」,每每需要六至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為了盡早實現「樓換樓」安排,亦由於我們有一個位處九龍相當中心地帶的啟德新發展區,我們建議利用德用地作這工作。大家從幻燈片可見到,我們率先建議撥給市建局作「樓換樓」用途的用地,是屬於啟德前北面停機坪的用地,它的毗鄰正興建公屋,這用地的面積1.1公頃,是住宅用地,地段屬於RB1,即是中密度的樓宇,地積比率是5倍,樓高不能夠超過主水平基準80米,大約起20層高的樓宇,估計若交予市建局興建面積40至60平方米的中小型單位,可提供1,000個單位以協助「樓換樓」的安排,目前來說,我們預計這地段的第一期工程最快可於二○一四年動工,二○一七年落成,但這兩個日子,我們會爭取縮短,大家都記得昨日行政長官已公布財政司司長會領導一個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有個督導小組,我們會在小組裏研究如何將啟德住宅用地,包括這塊建議批給市建局的用地的流程加快。有了啟德用地配合九龍舊區重建項目的「樓換樓」安排,日後在舊區做重建項目,亦會預留適當住宅單位,再配合另外一個重建項目的「樓換樓」,是一種可稱作「滾動式」的運作安排,不是所有「樓換樓」的住宅單位都來自啟德,會在不同重建項目分配。

有關今次市建局為配合新的《市區重建策略》做了大量工作,我在此非常感謝張主席及市建局的董事局,今早我亦親自向市建局董事局介紹了這工作,我亦趁機會多謝在我們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的十位非官方成員。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26分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