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出席第三屆泛珠三角區域城市規劃院院長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四月十八日)出席由香港規劃師學會和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合辦的第三屆泛珠三角區域城市規劃院院長論壇《集約、和諧城市的規劃理念與實踐》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尊敬的凌嘉勤會長、尊敬的房慶方理事長、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泛珠三角區域內9個省會城市、2個經濟特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所有的城市規劃院院長和規劃學會會長,率領13個專業團隊,加上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來自省內各重要城市的規劃專業人士,今天齊集香港進行論壇作學術討論和經驗交流。我謹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歡迎各位來香港,也希望香港給你們留下好的印象。

今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周年。在30年前的1978年,內地的城鎮化比率約為百分之十八,到了2006年底,內地城鎮人口已高達5億7千7百萬,城鎮化比率已經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四。

這個城鎮化的過程與我國的現代化、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基本上是在同步進行。城市不單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的載體,也是我們向市民提供各種現代化市政服務和社會服務的機制。在過去30年,城市居民的經濟狀況、生活和居住條件都得到實質的改善,成績有目共睹。在座每一位在這30年的高速發展裡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本屆論壇選擇了《集約、和諧城市的規劃理念與實踐》作為會議主題,是大家對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倡議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設資源節約,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方面的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集約城市作出了良好的積極回應。

其實,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源之中,土地作為人類所有活動的載體,是所有資源裡其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香港對土地資源的運用也是非常有感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也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過程。我們以非常有限的土地資源,容納了大幅增長的人口,快速擴張的經濟活動,香港從一個轉口港發展為製造業中心。再乘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成功轉型為金融中心、商業服務中心、航運中心和旅遊中心。這個在150多年前被稱為「一塊荒涼石頭」香港這個地方,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最近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紐倫港」的世界級城市。在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公布的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香港非常高興地再被評為我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的城市。

面對取得的成就,我們絕不敢自滿,我們還要充份明白香港的發展限制,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方面的限制。

香港的陸地總面積為1,100平方公里,人口約700萬,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但是,香港山地多平地少,適宜作城市發展的土地少於百分之二十五。城建區的面積約為180平方公里,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口密度與我剛才所說的每平方公里6,000人要多很多,為每平方公里38,000人,遠遠高於其他很多城市的城建區的平均人口密度。以內地的城市為例,我知道城建區的人口密度指標為每平方公里約10,000人,所以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比內地的指標高很多。

香港由於面積和土地的限制,加上人口的壓力,使我們不能像很多位於平原的城市一樣,作「攤大餅」式的平面化低密度發展。高密度和垂直高層的發展模式便成了香港唯一可行的選擇。這也令香港成為泛珠三角區域內城建區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活動聚集度最高和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率最高的一個城市。

在如此稠密的城市生活中,要保持社會和諧,不單是城市規劃部門,而且是整個特區政府都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首先是城市發展與大自然的和諧。香港把約百分之四十的陸地劃為自然保育、嚴禁發展的郊野公園,我們還有計劃把郊野公園的範圍從百分之四十擴大至百分之四十五的總陸地面積,那即是說,差不多一半的香港土地都不能發展。香港的郊野公園生態系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資源,也是香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它們不但保育了大量野生動植物物種,也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離開城市繁囂的康樂和休閒的廣闊空間。其實很多郊野公園都在非常方便的地方,在市區的邊沿,無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步行,都能夠到達。

我們的第二個挑戰是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的和諧。我們在這方面正在作出很大努力。其實發展局的成立,從去年七月開始,我們不單負責城市的基建發展,也負責文物保育的事情。不久之前,香港和深圳市政府主辦了《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主題是《再織城市》,而我們主辦的地方也是一個歷史文物,在香港中環的法定古蹟──中央警署建築群。兩個多月的展覽,吸引了60多萬觀眾。最近,市區重建局公布了一些保育和活化傳統的計劃,希望保育一些在香港的廣州式騎樓老房子。我們知道今天在論壇裡,我們市區重建局的規劃師也會跟各位分享他的經驗。

第三便是發展需求與城市生活質素、環境質素的和諧。香港在上世紀的50年代至90年代,社會主要追求的是城市經濟發展。看到了我們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房屋建設量也非常快。透過大規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設,我們當時比較成功地面對了當時人口壓力的挑戰。

但是,隨人口增長的放緩和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趨向穩定,香港市民要求提昇城市生活質素和環境質素的訴求越來越強烈。我們也要採取了措施積極回應市民對優質城市的訴求。

例如,為了保護港島太平山山脈和九龍半島的九龍山脈的視覺景觀,我們已經制訂了保護維多利亞港兩岸山脊線的城市設計指引和維港海旁地帶及海港規劃指引,使維港及其海旁地帶成為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旁。其實這個星期之前,我們公布了中環新海濱的設計。各位有機會也希望多給我們一些意見。

我們亦正推行各項措施適當地減低城市的發展密度,提升建築物設計,使我們的建築物更加美觀,改善通風系統,以締造更佳的居住環境。好像我們已經逐步在檢討在《城市規劃條例》以下的一些法定的分區計劃大綱圖,以加入明確的發展限制,好像建築物高度的限制,供發展商遵行。我們優先處理的地區都是一些沿海旁的地區以及一些發展密度非常高的城建區,要是我們不修訂覆蓋這些地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我們便不能達到我們要改善生活質素,樓宇建設這個目標。

在政府賣地方面,我們亦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在這個年度開始,所有政府的賣地,在每一份的賣地條款裡,亦加入了我剛才說的比較明確的高度限制及可建樓面總面積限制,使發展商在買政府土地作發展的時候,也能按我們的發展限制來進行他們的項目。

第四是城市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社會上存在不同的利益階層和群體,亦存在很多有不同理念、不同訴求的意見團體。城市規劃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環,現在不單是城市規劃、也不單是土地規劃,是社會規劃的工作。在我們的規劃裡面,我們必須要留意並照顧到不同利益的集團,也希望我們的規劃能滿足他們對生活的訴求。在這一方面,我們最能做到的,是在透過《城市規劃條例》,明確地提供了市民參與規劃過程的法定途徑和程序。另外,我們亦制訂行政指引,規定我們在進行任何的規劃方案,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時候,都要讓公眾能參與工作,讓市民透過參與發展,有發展意見的平台,我們才能讓他們的意見得到合理的回應。

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我們在促進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對一些重要的策略性規劃,例如《香港2030研究》,以及重要的規劃方案,例如前德機場用地的規劃與發展,最近中環新海濱的設計以及西九龍文化區的規劃方案等,我們都反覆地進行多階段、多層面、極為廣泛的公眾參與。這些方案都是非常有爭議性,也不能完全希望得到百分之百的共識。但是過程中也讓我們的規劃師能更了解市民訴求,最終得出來的結果,希望市民是能夠接受的。

我了解到在2008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也包括了在規劃過程中作出公眾諮詢的法定要求。我想在這個論壇,香港還是有一些經驗能與內地的朋友分享。

我知道明天在參觀裡,大家的反應非常熱烈,要到我們的天水圍去參觀,這是一個比較新的市鎮,在發展中亦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我希望在大家參觀的時候,也給我們一些好的意見,特別是行政長官最近委託了發展局研究怎樣在已經建成的天水圍新市鎮裡面再次改善,我希望你們特別留意有一塊大概是十四公畝的土地在非常美麗的濕地公園附近。行政長官希望我們發展局從土地資源的運用上,能改善天水圍市民的經濟環境,以及為市鎮的注入一些新的經濟動力。

希望各位在香港參加這個論壇能得到完滿的成功,也希望各位往後的工作能非常順利。謝謝大家。


二○○八年四月十八日(星期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