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出席香港造地發展及融資經濟論壇主題演講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八月二十三日)在香港造地發展及融資經濟論壇的主題演講全文:
李正儀博士(團結香港基金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團結香港基金主辦今次論壇,亦正如Dr Lee(李正儀博士)剛才說,我實在非常榮幸能夠和這麼多位經濟學界、商界翹楚一起探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政府以多元方式造地,藉此改善民生,並推動香港的持續發展。社會對此工作有期望,但我們亦很明白有不少聲音,對政府以至市場就各項造地項目和相關融資經濟表達關注。今日論壇焦點正好是造地發展及相關融資經濟議題,藉着今日各位重量級嘉賓、學者的發言及社會各界的交流,我深信定能讓我們和社會對造地發展如何推動經濟能有更深的理解,並讓特區政府得以集思廣益,把「造新地、創新天」這個任務做好。
造地發展──超前部署、擴大容量
正如剛才財政司司長提到,我們需要以超前部署、擴大容量的土地策略去造地發展,為香港長遠建立土地儲備。剛才司長也有提到,從長遠宏觀角度而言,我們已鎖定了7 300公頃土地的供應來源,超出了《香港2030+》報告預計直至二○四八年約6 200公頃的土地需求。大家會問這些需求是如何估算出來,其實我們的估算是經考慮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更進取的規劃標準,以至各政策範疇的要求而作出的。剛才我提到更進取的規劃標準是重要的一環,因為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我們的設施、生活和空間,可以優質一點,我們不能假設今日的規劃標準是永遠一成不變。
我們既要有足夠的土地供應總量,當然也要把握好供應的節奏,應對市場的需求變化。考慮到土地開發、平整、基建配套等需時,過程中亦可能遇上難以預見的狀況而在個別項目有所延誤,因此土地供應來源必須多渠道,並橫跨短、中、長期的時空,我們才談得上具備穩定供應的能力,提高政府在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因此我們近日時常在大家可能也看到的宣傳片,亦是我們真心的說話──「有地先有得諗」。
我們已採取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當中的土地供應包括一些填海項目、發展新界北的土地、棕地、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檢討綠化地帶土地用途等措施。
其中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是我們兩個重要的大引擎。剛才司長提到在未來10年的「熟地」供應中,有一半也是來自這兩個項目。如果我們看長遠點,由現在到二○四八年,這7 300公頃的土地供應總量中,同樣超過一半來自這兩個項目,其中3 0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1 000公頃來自交椅洲人工島。
因應這兩個項目的策略地理位置及各自有其經濟發展的側重點,它們發揮着不同的功能,它們亦同時能與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產生協同效應,優勢互補,既幫助我們應對當前香港土地短缺的問題,亦是投資未來,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幫助我們更好地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
先談交椅洲人工島所提供的1 000公頃全新土地,剛才司長提及它很多策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房地產、樓面、就業職位的容量。我再多談一點關於它的方便性,其實新建成的策略性運輸基建,使這個地點非常四通八達,大家只需少於10分鐘,便能由交椅洲到達中環,與中環核心商業區產生協同效應,完善的交通網絡亦將人工島連結北部都會區,並在15分鐘內連通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亦便捷地前往將來洪水橋鐵路站,再接駁鐵路直通前海,所以這些方便都有助吸引跨國及國內企業落戶香港,香港企業亦可以很便利地走進大灣區的各個城市,擁抱大量商機。
北部都會區方面,是政府在二○二一年十月提出建設其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當時提出構思時已經有部分發展項目開展,但後來我們再提出新的策略,更加強調在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為正正我們希望把握這個機會主動回應和善用《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國家發展策略,以及把握這些政策帶來的發展動力。北部都會區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優勢,是靠近深圳發展動力最強的都市核心區和創科產業基地,並擁有七個口岸的地利,是成為我們與大灣區各個城市高質量合作的重要平台。
可持續發展社區──發展和保育並存
上述如此大規模的造地發展與城市建設,除了大量土地收益外,提供公營房屋和策略性運輸基建亦極具社會和經濟效益,而新增就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當然為我們帶來龐大的經濟增加值。
在造地帶動經濟的同時,我們是否可以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做到,其實亦沒有選擇,是必須要做到。我們在推動這兩大項目的房屋及經濟發展時,必定要融合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概念,並保育具高生態價值的地區及天然島嶼,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發展和保育並存。
(一)「可持續規劃及城市設計」
首先是落實「可持續規劃及城市設計」的概念。我們會在各個新建社區採用15分鐘生活圈規劃概念,透過建造完善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合理的設施布局,讓居民可以多用步行或單車等綠色出行模式,減少機動行程,鼓勵低碳生活。以北部都會區內的古洞北新發展區為例,這個新發展區現時已在建設當中,區內主要工餘消閒地點及公共服務設施均在未來的古洞鐵路站及公共交通交匯處的500米範圍內。日後大部分居民可便捷地來回他們需要的設施。
在交椅洲人工島方面,我們會善用新增20公里長的海岸線和島與島之間多條約200米闊的水道,增加海濱休憩空間及便利進行各式各樣水上活動,提供多元活動場地。我們亦會優化空間規劃和設計以改善微氣候,例如增加綠化空間及按盛行風布置樓宇坐向等,我們亦會預留空間興建各種先進的城市發展設施。
(二)綜合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基建系統
第二方面是採用綜合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基建系統。在建設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時,我們會加入「海綿城市」的功能,例如活化河道,興建雨水蓄洪池和蓄洪湖等,在雨天時能夠吸水、蓄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其實近期我們從媒體聽到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極端天氣引來的變化,現時我們真的要超前做好基建措施,去應對未來這些方面的挑戰。
談到「抗禦力」,我們知道坊間都有聲音擔心我們做填海項目會否影響到將來抗禦極端天氣,其實我們在設計整個交椅洲人工島時會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建議的人工島平均地面高度是主水平基準以上7.5米,是甚麼概念呢?其實部分當風位置更達主水平基準以上九米,7.5米而有些地方達到九米,比現時香港平均海平面高出超過至少六米,符合國際設計標準,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所引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巨浪;亦會在海岸線與發展用地之間預留20至30米闊的海濱長廊緩衝區,並且在海堤設計上預留應變容量,假使未來遇到未能預測的更嚴峻氣候變化情景時,我們仍然可以在沿岸加高擋浪牆作為應對措施。剛才我花了這些篇幅與大家分享這些數字,其實都明白到,因為我們聽到除了關注,接下來大家在討論環節談到融資的時候,其實都有不同的融資機構向我們反映如何抗禦氣候變化,能夠做到好的措施,對融資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綠色出行
第三方面就是推行綠色出行。我們會採用環保運輸模式,包括以鐵路為可持續交通的骨幹、提供完善的行人和單車網絡、綠色公共交通樞紐、電動車充電設施和盡量提供更闊的道路,同時預留一些空間應對新能源燃料站的開發。讓市民可以在出行時享受更多綠化的環境,亦配合千變萬化的科技進程。
(四)積極保育
第四方面與抗禦力和持續發展有關的是積極保育,而保育是包括兩方面: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以及涉及文化、歷史的保育。這兩個造地項目正正在這兩方面給予我們機會發揮。
首先在交椅洲人工島,就是如何做好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我們會採用「三個島嶼」及「Y形水道」設計,並非為了美觀或純粹巧合,而是這個設計配合周邊環境,讓這個布局能有效應對填海對水質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有助減低城市熱島效應,促進生物多樣性。
至於我們在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會同時考慮鄉郊的歷史及特色,致力打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都會區。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很快便會開放,這便是一個引證我們如何藉發展機會積極保育的成功案例。另外在文化、歷史保育方面,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好的契機,做好「城鄉共融」的規劃,在保留部分原有鄉村的同時,做好鄉村與周邊發展的協調,同時更好地發掘及善用鄉村的文化、歷史特色。
融資
我了解到社會上有意見認為,基於現時經濟仍然疲弱及樓市不明朗因素,政府應該避免同時謀劃兩個大型項目,因此有意見提出不如政府撤回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在「撤回」這個口號背後代表了甚麼。我們在盡力推進人工島項目進程的情況下,最快可以在二○二八年提供首批填海用地供基礎建設及樓房建築,換句話說我們由現在起仍需要至少五年時間才得到首批填海土地。大家試想想,倘若我們現在「叫停」,當經濟未來幾年復蘇而我們需要土地拼經濟的時候,大家試想想,世界及區域經濟發展會否給我們五年的時間,會否在那時再等候我們造地?我們現時便應該結合我們的力量,討論如何把造地項目做到最好。我深信問題是有的,但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定更多。
正如司長剛才所說,兩大項目具有龐大的經濟效益,用作興建項目的資金並不一定要全數由政府承擔,除了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外,可以透過其他融資方法,適度運用市場資金。其中,我方才花了一些篇幅,提到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兩大項目均具備優越條件,可透過綠色金融在市場融資。
總結
香港是世界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展大型的發展項目亦有豐富的經驗。我們對於能夠集思廣益找出適度運用市場的融資組合是非常有信心的。今日收集大家的寶貴意見後,我們會繼續推展並敲定項目的詳細規劃設計,審視各融資選項及組合的經濟效益,為項目制訂合適的財務安排。
再一次多謝今日多位講者,我們會虛心聆聽大家的意見,亦祝願這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各位。
完
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36分
網上廣播
- 發展局局長出席香港造地發展及融資經濟論壇 : 觀看
相關連結
返回
重要演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