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有關發展局政策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十月八日)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闡述發展局政策範疇措施的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與陳帆局長,以及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發展局和規劃署的同事,向大家講解《施政報告》中與發展和土地房屋相關的重點政策。
 
當講到土地供應,我們必須要有全面的土地供求評估,因此我們需要為土地需求及供應作估算,也需要就估算所得的結果,提出可能的潛在土地供應。這個是今次更新《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的目的。
 
《香港2030+》提供了最新土地需求和供應預測,也為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的「雙城三圈」,以及北部都會區和維港都會區的願景提供基礎和參考。在更新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因應整體規劃環境的轉變,適時對研究方向和內容作出適當調整。今年初《十四五規劃綱要》出台,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我們亦已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最終的估算顯示,大家看到投影片,香港由二○一九年至二○四八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 000公頃。這個是怎樣計算出來?全港至二○四八年的用地需求,包括房屋用地、經濟用地、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設施,合共約為5 800至6 200公頃,計及已展開或已進入較成熟規劃階段的項目所能供應的約3 200公頃,包括例如東涌東新市鎮擴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等,預計香港長遠仍欠缺約3 000公頃的用地。
 
大家可能會問,我們二○一六年提出《香港2030+》諮詢時,當時表示香港欠缺1 200公頃土地,為何現在的評估是3 000公頃?大家或許都記得,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討論中曾清楚指出,二○一六年的評估過於保守,低估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
 
事實上,我們亦留意到社會對住屋的期望,以及人口結構改變及經濟發展帶動的土地需求,因此發展局及規劃署聯同各個決策局採取以願景帶動、具前瞻性和創造容量的方法,重新評估香港在房屋、經濟、社區和休憩方面的土地需求。
 
最新的評估考慮了以下各項因素,包括改善居住空間,以滿足大家希望住大點的願景。例如:如果人均居住空間增加百分之十,我們大約每人215平方呎;如果人均居住空間較目前增加百分之二十,大約每個香港人237平方呎。給大家一個參考,東京的人均居住空間為210平方呎,上海是260平方呎,新加坡是270平方呎,深圳是300平方呎。
 
我們亦需要更多的經濟用地(如創科用地,二○一六年的估算是183公頃,現時的估算是340公頃)去推動經濟發展和更好地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帶來的機遇。我們也需要更多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在估算時亦加入了較為進取的假設,例如現時的人均休憩用地為2.7平方米,在估算時,我們假設人均休憩用地可改善至3.5平方米。當然我們亦需要預留空間應付不可預知的情況。
 
中長期的潛在土地供應為4 100公頃。這亦是為何行政長官說,面對3 000公頃的土地短缺大家不用擔心,我們有信心找到足夠土地以應付短缺。這些項目的分佈體現了《施政報告》論述的兩個都會區的發展佈局,大家看看投影片,會發現大部分潛在供應在屬於維港都會區的交椅洲人工島,以及在香港北面的北部都會區。雖然潛在土地供應總數超越估算的3 000公頃土地短缺,但是考慮到其中某些預計的土地供應或最終可以因為可行性或其他原因,而未必能全數兌現或全數合時兌現,所以政府須審慎及盡力推展所有供地項目的規劃工作。因此我們覺得,若我們較預計短缺的3 000公頃土地,再找多一點,絶對是理想和合乎現實的做法。
 
接下來讓我概述一下房屋方面的土地供應情況。如行政長官所說,要徹底地解決香港市民「住」的問題,需要的是持之以恆供應土地的決心。去年,我們公佈覓得約330公頃土地,可以在二○二一/二二至二○三○/三一的十年期內興建約316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去年其實是我們近年預計的供應上,首次超越《長遠房屋策略》估計的十年公屋需求。
 
今年更新的數字,顯示我們在未來十年間,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0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這是另一個新高,亦反映我們多管齊下的覓地策略開始見到成效。以單位數目來說,來源分佈和去年的大致相若,供應主要來自: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約佔百分之三十九;多幅已/將會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即個別地塊的改劃,約佔百分之三十六;以及其他種種項目,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和多幅已檢視具房屋發展潛力的棕地群等,約佔百分之二十五。未來我們會密切監察土地交付進度,特別是後五年期的項目,行政長官已要求發展局和運房局一起按季度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
 
在私營房屋土地供應方面的情況,我們亦爭取未來十年準備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0 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用地。在這100 000個私營房屋單位中:約百分之四十來自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另外約百分之四十六來自政府在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以外不同位置的個別賣地項目;以及約百分之十四來自已進入設計階段的港鐵項目,主要是東涌東站和小蠔灣車廠上蓋的相連發展。以上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的項目,因涉及收購重建,較難預測中長期情況,亦未計及屬於市場行為的私人土地發展和重建。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及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倍,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0 000至500 0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這些單位主要來自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元朗南發展的後期發展,以及陸續上馬的交椅洲人工島及新界北的多個發展項目。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額外165 000至186 000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二○三一/三二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 000至686 000個單位。北部都會區下的項目有部分會納入現有已開展或即將開展的研究一併探討,有部分——例如關於洪水橋/厦村擴容部份,即是流浮山、尖鼻咀、白泥的部份——則會透過新的研究探討。
 
近岸填海方面,我們會啓動龍鼓灘近岸填海及重新規劃屯門西的規劃及工程研究,當中會檢視不同土地用途組合;以及研究通過馬料水填海及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所得共約88公頃的土地,主要預留作創科發展。我們計劃於二○二二年上半年為這兩個項目向立法會尋求撥款,盼望在二○二七年或之前可以開始填海。
 
在「綠化地帶」方面,政府曾於早前進行兩階段的綠化用地檢討,當中第一階段主要檢視一些已平整、荒廢或沒有植被的政府土地;而第二階段則主要審視有植被但緩衝作用和保育價值相對較低的政府土地。為加快土地供應,我們會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用地檢討。考慮到時間性,現階段會聚焦坡度較高、與發展地區距離可能相對較遠但附近仍然有道路連接的地區,而且政府和私人土地都檢視。初步估算,檢討範圍涵蓋約300公頃綠化地帶,大概佔全港綠化地帶的百分之二。我們預計二○二二年年中完成揀選表面資料顯示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的「綠化地帶」用地,以作進一步技術研究。
 
精簡發展管制亦是我們的重點工作。發展局轄下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於二○一八年初展開工作。至今,我們已就九個與發展審批有關的範疇推出了精簡措施,業界反應非常正面。二○二○年的《施政報告》進一步指示擴大督導小組的職權範圍,納入了規劃及地政科以外的審批部門,以便政府更全面地檢視發展審批程序。我們下一階段的工作,是聚焦檢視個別法例所訂明的發展程序。涉及城市規劃、收回土地、環境影響評估、道路工程等等的法例及規則,我們都會考慮,目標是明年上半年提出具體建議,並爭取於明年之內提出條例修訂草案。
 
「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是當談到精簡發展管制時,已推出的其中一項試行的安排。我們在今年三月推出以「標準金額」徵收工廈重建的契約修訂補地價先導計劃,業界反應至今都很好。相較過去三年平均每年只有三宗工廈重建個案就補地價達成協議,這先導計劃推出短短半年間,已有五宗個案選擇以「標準金額」計算補地價,當中四宗已完成補地價協議。而時間方面,更是較採用傳統估價方式快很多。因此,政府決定擴展「標準金額」的涵蓋範圍,至新發展區下的原址換地申請。這主要有兩個考慮:客觀上,有關的原址換地申請,發展環境和性質類近,均位於有基建配套的新發展區,涉及高密度的房屋或商住混合發展,相對於新界其他地方,較有條件採用「標準金額」計算地價;時間上,在政府主導新發展區——如:古洞北/粉嶺北——的土地規劃和發展的前提下,採用「標準金額」計算地價,有助善用私人發展的力量,讓我們可以更早落實所需的房屋供應。發展局和地政總署接下來會制訂計劃詳情,目標是明年首季推出有關安排。
 
市區更新方面,政府會繼續夥拍市區重建局,進一步加快市區更新的步伐。剛完成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提出以創新、地區為本方式加快油麻地和旺角市區更新,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我們期望於二○二二年就相關落實措施公佈指引及展開首批的改劃建議,讓市建局可盡快試行新的規劃工具。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規劃工具亦適用於私人發展的重建項目,當中合適和可行的措施亦可推展至油麻地和旺角以外的舊區。參考「油旺地區規劃研究」的經驗,我們會邀請市區重建局在荃灣及深水埗開展規劃研究,審視兩個地區內的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相關情況。研究旨在提出規劃及重整藍圖,亦會探討調整及提高區內發展密度的可行性。
 
加快市區更新的其中一個工具,是如何調整目前的《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即一般所謂的強拍條例——之下的強拍門檻。在考慮如何適當調整強拍門檻的過程中,我們會平衡促進土地重新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保障私有產權的需要。我們亦會充分考慮如何保障受強拍申請影響的小業主。我們計劃在未來12至18個月進行政策研究,包括參考其他城市的經驗及強拍的過往案例,亦會諮詢業界及業主立案法團組織等持份者,隨後會向立法會提交建議方向。初步來說,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探討就不同類別、不同樓齡的樓宇適度降低並訂立不同的強拍申請門檻,舉例來說:目前50年樓齡或以上的大廈劃一是八成的強拍門檻,是否有可能再細分一點,例如為再老舊一些的樓宇訂立更低的門檻?位於非工業帶的工業大廈,強拍門檻是否可較不是位於非工業帶的工業大廈或其他大廈有適當的調整,以鼓勵他們按照規劃意向作出轉型?
 
另外,《施政報告》提及投資基本工程。政府會繼續努力投資基建,改善市民生活質素,支持社會的經濟及長遠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因應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會把基建投資作為刺激經濟逆週期的主要措施。二○二一/二二立法年度財務委員會已批核的基本工程撥款高達破紀錄的2 200億元,我在此感謝立法會,我們亦預計未來數年政府在基本工程開支將超過每年1 000億元 。
 
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會更廣泛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發展局亦會繼續推行「建造業2.0」,透過「創新」、「專業化」和「年青化」,帶領行業革新。在「組裝合成」建築法方面,目前已有超過60多個項目會採用這個建築法興建。除了政府努力,我們亦感謝業界配合,相信透過共同努力,未來在這方面會有更好的發展。
 
我的介紹到此為止,現在將時間交給陳帆局長。 

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6時36分

網上廣播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十月八日)舉行記者會,闡述《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中其政策範疇的相關措施。圖示(左起)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王天予、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運輸)陳美寶、陳帆、黃偉綸、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和規劃署署長鍾文傑出席記者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十月八日)舉行記者會,介紹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中有關發展局的措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