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四題:發展大嶼山及東大嶼都會

以下為今日(十月十四日)立法會會議上林健鋒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答覆:

問題:

據報,政府現正研究發展大嶼山,以及在大嶼山與港島之間的中部水域,填海面積約600至800公頃興建人工島,以發展「東大嶼都會」,即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人工島的土地規劃詳情為何,以及預計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建成後可提供多少個就業機會;

(二)有何交通基建計劃(包括道路及鐵路),把香港島、大嶼山、新界西及人工島連接起來;及

(三)現時大嶼山的已規劃用地當中,綠化地帶、商業及住宅用地面積所佔的百分比分別為何;有否計劃增加大嶼山的住宅用地面積,以興建更多住宅單位;如有計劃,詳情如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行政長官在二○一四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及鄰近地區,發展「東大嶼都會」,以容納新增人口,並作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促進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以配合香港長遠社會和經濟發展。同時亦決定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會),以謀劃大嶼山的發展策略。經過了近兩年工作,委員會草擬了一套「大嶼山整體空間規劃及保育概念」(「規劃及保育概念」),建議包括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靈洲避風塘一帶填海,並提升梅窩的發展潛力,締造一個智慧、創新、環保及多元化的「東大嶼都會」。

就林議員問題的三個部分,我現答覆如下:

(一)「東大嶼都會」計劃現只屬初步構思階段,由於涉及大規模填海及龐大基礎建設及投資,須謹慎考慮。由於在上個立法會會期未能取得撥款,相關的策略性研究未能展開,政府將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開展有關研究,以探討興建人工島的可行性及發展的規模。根據初步分析及參考現時新市鎮的規模,我們初步估算「東大嶼都會」或有能力容納介乎40至70萬的居住人口,及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以達致人口及經濟活動的規模效益及群聚效應,營造多元和富活力的新發展區。至於就業機會估算,現階段只有非常初步的籠統估計,若大嶼山各重點發展項目,包括如東涌新市鎮擴建、機場島北商業區發展、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小蠔灣填海、欣澳填海以及「東大嶼都會」等中至長期項目全部推展的話,大嶼山的職位將可由現時的94,000個增加至約47萬個。然而,上述數目只是初步估算,發展項目的具體用途、發展規模、可行性以及實施安排仍需進一步研究。

(二)由於「東大嶼都會」可能涉及數十萬的居住及工作人口,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策略性交通運輸網絡配合。我們初步的構思是以鐵路為「東大嶼都會」交通運輸骨幹,輔以完善的道路網絡。除了連接「東大嶼都會」的內部各區外,擬議的交通運輸網絡將把「東大嶼都會」與大嶼山、新界西北、港島西及九龍西連繫起來,形成可貫通新界西北-大嶼山-都會區的交通運輸走廊。但擬議的鐵路及道路網絡只屬非常初步的概念,其初步可行性、具體發展規模及時間表等仍須待相關的策略性研究探討,並再按實際需要進行進一步可行性研究後才能決定。

大嶼山及新界西北是香港未來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屯門新市鎮及未來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等發展項目將帶來大量人口增長及提供大量勞動力。同時,機場三跑道系統及北大嶼山多項策略性的經濟發展項目,將增加大量就業機會。上述的交通運輸走廊,預計可吸引更多大嶼山以外(尤其是新界西北)的勞動人口往大嶼山工作,減少新界人口往市區工作所帶來的交通需求,改善現時市區及新界的人口及就業分布失衡的情況。

(三)現時大嶼山(不包括附近島嶼和機場)約有63.5平方公里的範圍為法定圖則所覆蓋(包括部分海灣及個別項目擬議填海的水域),當中劃作「住宅」及「商業」用途的土地分別佔4%及0.04%,而劃作「綠化地帶」的土地則佔26.5%。而在機場島上,另約有1.2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赤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中劃作「商業」用途,約佔該圖的規劃範圍總面積的5.6%。目前正規劃的未來住宅用地的供應,主要是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建議的約70公頃公私營房屋用地,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小蠔灣地鐵車廠上蓋住宅發展。長遠而言,擬議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可以是香港跨越二○三○年後的主要土地供應來源的選項之一,供興建房屋及提供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的用地。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8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