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介紹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初步發展大綱圖及第二階段社區參與的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十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介紹「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初步發展大綱圖及第二階段社區參與的開場發言:

多謝主席。今天我和同事向各位委員簡介「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第二階段社區參與,以及初步發展大綱圖。

在二○○三年完成的「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已經選定洪水橋作為新發展區。由於當時人口增長和住屋需求放緩,這項開拓新發展區的計劃被擱置。其後「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新審視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並建議開拓多個發展區,包括洪水橋新發展區,以應付香港長遠的住屋需求和提供就業機會。

當局於二○一一年八月委聘顧問公司進行「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並分別在二○一○年十一月及二○一一年十二月分兩輪進行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並在該階段草擬初步發展大綱圖作為指引。

今年七月中,我們展開了第二階段社區參與活動,並一直在這數個月聽取市民的意見。

在這裏我希望簡述新發展區規劃的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策略性位置的角色。洪水橋新發展區位處新界西北區的策略性位置,現有和計劃中的鐵路和公路貫穿該區,連接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各區和深圳。我們計劃營造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一個多功能的發展區,有不同類型住宅、營商和就業機會,亦希望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令新發展區的經濟活動可包括工商業用途如辦公室和酒店、特殊工業及物流設施等。整個計劃落成後,它可為區內包括天水圍、元朗及屯門的現有居民提供約十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點是提供房屋發展的土地。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會是香港中長期的主要土地供應來源之一。我們會因應新發展區內不同的地理及環境因素,預留土地作不同密度和類型的住宅發展,滿足未來對房屋的需要。整個新發展區將會提供約60,000個新住宅單位,其中約30,700個是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和居屋;另外29,300個是私人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的比例大約是51:49;若把洪水橋新發展區和附近天水圍一併計算在內,整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則為大約69:31。我們認為發展洪水橋新發展區應結合鄰近現有的新市鎮群,包括天水圍、元朗和屯門,以便有效地共用基礎設施、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而就業機會亦可在同區內由數個新市鎮共享。

第三個重點是締造以人為本的社區。洪水橋新發展區的願景是為香港建造一個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均衡社區。除了提供住屋和就業機會之外,在發展上盡可能配合周邊的環境,避免影響一些村落和其他民居,希望社區發展取得平衡。

最後一點是建造綠色生活和工作環境。新發展區除了提供土地作房屋及商業等發展之外,我們亦注意到社會人士對優質生活環境的訴求,因此我們建議在公共交通樞紐中心建設大型發展,以鼓勵居民多採用集體公共運輸,並且會在新發展區內盡量提供環保交通運輸模式,建造有效、安全和便捷的行人通道和單車徑,並會倡議綠色和環保建築技術,透過提升貫穿整個發展區的天水圍河道的環境,營造有特色和有活力的社區,提供綜合休憩用地網絡,建設宜人環境。

主席,接下來我請規劃署的同事向大家簡介新發展區的規劃。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9時23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