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雨水截流隧道概念長遠解決水浸(附圖)

渠務署針對本港山多的地形和城市沿岸密集建設的獨特發展模式,採用了創新的截流概念,建造雨水排放隧道,截取半山的雨水排出大海。雨水無須經過下游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统,長遠解決市區水浸問題。

渠務署今日(十二月二十日)簽署兩份總值達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元的合約,興建港島西和荃灣雨水排放隧道,以解決港島北部、荃灣和葵涌的水浸問題。

渠務署署長黃志强在簽約儀式上說:「當這兩條雨水排放隧道落成後,港島北、尤其鄰近中環、上環及灣仔一帶,以及荃灣和葵涌的水浸問題將會大大紓緩,整體的防洪水平可進一步提高。」

黃志强指出,市區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统,大多是數十年前按當時的流量要求和標準建造。經數十年來不斷的土地發展,不少地面被混凝土覆蓋,以至地面雨水流量大增,令現有的市區排放系统不勝負荷,在暴雨期間容易發生水浸。

他解釋,傳統解決水浸的方法是擴建排水系统,但要開掘道路以便敷設渠管,每每造成長期嚴重交通阻塞。採用建造隧道的方案,可以透過進水口截取上游集水區部分雨水,再經雨水隧道,繞過市區,將雨水排放出海。

黃志强說:「新設計的好處是以鑽挖方式建造隧道,無須在繁忙道路上進行廣泛開掘,對整體公眾的影響輕微,而下游集水區的市民又可得到更佳的防洪保護。」

在隧道的設計上,進水口加入了創新的螺旋形豎井及消氣室,使雨水能更有效地經數十米深的豎井流進雨水排放隧道。

今日簽署的兩份合約,其中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的合約價值達二十七億五千二百萬元,工程範圍包括建造由大坑至薄扶林的雨水排放隧道,主隧道全長約11公里,直徑介乎6.25米至7.25米。工程亦包括建造分別位於東面和西面的隧道入口及出口,34個隧道進水口和長約8公里的連接隧道及附屬工程。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合約價值達十一億二千三百萬元,工程範圍包括建造長約5.1公里、直徑6.5米的雨水排放隧道,三個分別位於和宜合道、老圍和曹公潭的進水口和一個位於油柑頭的排水口。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計劃已在今年十一月三十日展開,預計二零一二年完成。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工程計劃在本月二十八日展開,預計二零一一年完成。



2007年12月2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31分

渠務署今日(十二月二十日)簽署兩份總值達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元的合約,興建港島西和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渠務署署長黃志(中)於簽署合約後與其中一個承建商嘉寶西松聯營的代表握手,旁為渠務署助理署長徐偉(右)。 黃志強利用模型,展示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如何採用創新的截流方法,截取半山的雨水排出大海,長遠解決市區水浸問題。 黃志強介紹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工程的細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