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房屋政策方向正確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今日(六月十九日)表示,過去十二個月的數字顯示,本港的房屋政策方向正確。

孫明揚在香港房屋經理學會舉辦的房屋會議上致辭時表示,物業市場已經逐步復蘇,負資產個案數字大幅減少,而市民和投資者對物業市場亦已漸漸重獲信心。

不過,物業市場何時接近供求平衡,仍然是公眾關注的議題。

談到政府去年十月發表新落成樓宇單位的數字,孫明揚說在使用數字方面,必須十分謹慎。

他說:「一直以來,個別物業代理和地產分析員往往會擬備各種大相逕庭的數據。他們的數據與我們的有別,而彼此之間亦不相同,原因是大家可能採用截然不同的假設,以迎合不同的對象和目的。

「若將這些數據和預測草率比較,難免會歪曲實際的情況,或令公眾產生混亂。」

「簡單來說,橙不能跟蘋果和梨相比。」

他指出以1999年至2001年為例,這段期間動工興建的單位總數為79 700個,而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落成的單位總共有83 900個。

「這證明我們在作出上述推算時,將私人物業發展項目由施工至落成設定需時3年是合理的。」

對未來3年的預測,大家會看見,我們估計今年落成的新單位約有26 000個,明年約有21 000個,其後,2006年和2007年分別約有16 000個和11 000個。

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為何今次有關2007年的預測數字高於本人在4月所提的數字。原因很簡單,就是在4月至5月底這段期間有新的地基工程動工。最新的數字正好反映了新增的工程數目。

「同樣,再往後看,本年底預測有關2007年的數字時,由於要計及目前至年底新地基工程的動工數目,亦會與今天所公布的不同。」

「換而言之,以某一年開始計算的任何一個3年周期來說,我們在預測最末一年的數字時,必須要在該某一年年底才可得出最末一年的全年數字。」

他指出,政府製備統計資料,包括基於批准地基工程開展而計算的動工量,以及基於批准上蓋建築物工程而計算的動工量。

「現行法例規定,發展商須就其上蓋建築工程每項重大變動重新申請簽發施工同意書。因此,當上蓋工程項目出現一項或多項重大變動時,有關批准數字便會包含雙重甚或多重計算。」

「由於這個原因,採用基於批准地基工程開展而計算的動工量,作為計算私人單位的供應量較為合理。」

「根據這個計算標準,並以樓宇由開始進行地基工程至落成一般需時約三年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均可合理地預測未來的樓宇供應量。」

「每年的單位供應量,亦會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影響,當中包括興建時間、過往年度累計的未售單位數量,以及私人發展商就何時動工興建上層結構所作的商業決定。此外,每年的單位供應量亦視乎發展商推售多少樓花或現成單位,而這方面又會受當時的市況影響。」

談及樓宇的管理和保養時,孫明揚說政府正在分析市民對較早前進行的一項諮詢所發表的意見。

他說:「在未來幾個月,我們會詳細考慮在諮詢過程中發表的各種意見,並以這些意見為基礎,訂定更為明確的取向。」

「我們的其中一個初步構思是,在有足夠公共資源的情況下,邀請非政府機構,向居住在失修樓宇的年老無依業主,提供適當的支援和協助。」

「例如協助他們成立業主立案法團、委聘承辦商進行維修工程,以及聯同有關的專業人士,向他們提供樓宇管理及維修的技術支援。」

他說:「我們會與非政府機構和業界探討這個做法是否可行,並會考慮推行試驗計劃,以測試成效。」

二○○四年六月十九日(星期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