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業地帶的演變

  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今日(十一月三十日)表示, Loft(多用途空間)已迅速成為很多城市舊工業區重新發展的不可或缺部分,因此政府計劃研究將本港舊工業樓宇發展為此類用途的可能性。

  曾俊華表示,外國城市的舊工業樓宇和貨倉很多已轉變為高級的住宅用途,如多用途空間及開放式住宅等。

  「多用途空間」的居住模式,於五十年代在紐約市首先出現,由於棄置工業樓宇的租金便宜,並提供適合作家居及辦公室用途的寬闊空間,遂吸引藝術家遷入這類樓宇居住及工作。

  他說,上述樓宇受歡迎的情況促使紐約市政府的態度從初時視之為非法,改變為鼓勵這類發展。

  曾俊華在香港工程師學會於富麗華酒店舉行的周年晚宴上致辭時說,他打算在重新發展未能善用的工業樓宇的過程中,靜靜地推行觀念上的改變。

  他說:「香港的經濟已經歷數個階段的轉變,由在簡單工廠進行勞工密集式製造業,演變為製造更複雜的產品,以滿足進口市場的需求。」

  「隨內地開始實施門戶開放政策,本港勞工密集的工業進一步將其生產設施遷往價格較具競爭力的珠江三角洲一帶。」

  「因此,本港大量工業樓宇過剩,如任由這些樓宇棄置不用,實是大大浪費珍貴的資源。」

  他說,在過去數年政府已大幅減少多個發展計劃的填海規模,未來將會較難獲得新土地。

  本港過剩的工廠大廈經常夾雜於高使用率的廠廈之間,這是由於轉變仍在進行中,期間混合的用途帶來新舊交替的問題。

  曾俊華表示,政府在考慮如何把工業區轉型的過程處理得更好時,會堅守三項原則。

  首先,政府需要盡量減少對工業區內現有經濟活動及就業情況的損害。第二,轉型的過程應由市場力量推動。

  第三,政府應擔任積極的促進者,清除建制上的障礙及創造有利於轉型的環境。

  他說:「根據這些原則,我們採取了兩個做法,就是把過剩的工業用地改劃為其他用途,及為工業樓宇的用途增加靈活性。」

  至今年年底,城市規劃委員會將可把總共一百六十五公頃過剩的工業用地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商貿」地帶,並把四十七公頃土地改劃為其他非工業用途,例如作住宅發展和社區設施。

  「商貿」地帶的土地用途提供更高彈性,因為三項經濟活動,即無污染工業、一般辦公室及商業用途,均可設在同一座大廈而無需申請規劃許可。已完成改劃的工業土地約佔原來工業用地的百分之四十。

  曾俊華說:「我們亦已為現有的工業樓宇用途引入更大的靈活性。」

  「城市規劃委員會最近原則上同意,在工業樓宇用途納入與資訊科技和電訊業有關的工業、公眾娛樂場所和教育機構等,作為無需申請或可以申請規劃許可的用途。」

  他說,這些措施均為使舊工業區重獲新生的有效催化劑。

  就多用途空間的發展而言,他指出除了新舊交替的問題外,尚有許多建制上的障礙,使這概念難以在短期內在本港實行。

  他說,我們需要解決住宅用途和非住宅用途樓宇可獲准許的不同地積比率、補地價、樓宇和防火安全要求等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詳細研究的事項。

  他說:「我期待看到在工業區發展優皮一族聚居處,包括開放式住宅、家居辦公室、畫廊、主題餐廳、酒吧和創新的娛樂中心。」

  在總結時,曾俊華說他很高興可以與其他嘉賓一同與富麗華酒店道別和重溫在該酒店的回憶,並向選擇了這個富歷史意義地點的主辦機構致謝。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