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地政局局長致辭全文(只有中文版)

  以下為規劃地政局局長蕭炯柱今日(四月三日)在香港工程師學會於廣州舉辦的「可持續發展研討會」開幕儀式上致辭全文:

  很榮幸獲邀參加這個涵蓋廣東、澳門和香港三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研討會,與對這課題素有研究的朋友分享及交流工作經驗。

  可持續發展在世界各地已是政策制定過程中一個必然的考慮因素。其實,我國和香港經濟發展已為實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過去三十年,亞洲各國的經濟相繼起飛。我國經濟發展同樣以驕人速度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加達百分之九點七,超過亞洲整體的平均增長。踏入新世紀,我國市場將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如此良好的基礎,國家經濟前景非常樂觀。

  香港從七十年代由貿易和製造業帶動經濟起飛,繼而發展服務性行業及高增值貨品,到了今天進入高科技及資訊年代,數十年間高速發展,加上我國的強大後盾,發展前景樂觀。

  不過,經濟發展亦為我國和香港帶來不少問題。經濟急速發展及人口不斷增加,社會各方面對土地及自然資源需求亦急劇增加,而市民對生活質素的要求亦相應提高。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各方面在未來仍可保持發展,我們的下一代又同時可以有美好的生活環境,就必須要在社會、經濟及環境三方面的發展取得平衡。為此,香港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一九九九年的施政報告中已經承諾了要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按這原則發展,香港需要新的發展概念。在追求經濟發展時,我們要減少污染和浪費。我們要滿足這一代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但不能損害下一代的福祉。我們也要和鄰近地區協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如何在發展中找平衡是一個大課題。為了應付人口增長,一方面我們要開發土地,建公路,築房子,但同時我們要護林木,保水源。增加漁農產品收成是要務,但同時我們要留意使用化肥及農藥和過份捕魚可能帶來的遺害。工業發展可以帶來新就業機會,但同時可能污染空氣和水源,也可能使我們失去了良好的農地。

  把可持續概念推到城市設計,香港特區政府可能要考慮新的規劃模式。在開發新市鎮時,市民現在需要的,不單是基本的居所和交通工具,他們希望生活在不受污染和噪音影響的居住環境,乘的是電動,無廢氣的集體運輸系統。他們希望政府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能保留大自然和綠化的土地,能保存珍貴自然生態地區及寶貴的文物古蹟,及能提供足夠休憩設施。

  把新概念推到房屋設計,廿十一世紀理想居所的設計一定要以人為本。房屋要盡量利用天然能源,室內的設計要充份靈活運用自然光線,而建築用的材料要堅固,恆溫及容易維修。大廈設計要考慮到污水及廢物處理、回收及循環再用,而大廈內必需提供現代化電訊網絡系統。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身沒有地域或疆界的限制。香港特區政府期望可以和廣東省和澳門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的路上進發。廣東與香港及澳門息息相關,在規劃,環保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工作面對不少共同的問題。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三地必須一起合作才能成功。

  三地合作的層面相當廣泛,例如城市規劃,合作發展鐵路網、公路網、海上航道等。此外,三地亦可攜手研究如何善用環境資源,共同解決空氣和水源的污染,及在護理自然生態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三地的技術人員以及內地龐大的市場亦為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帶來新機會。一直以來,香港在發展環保產品、基建及技術方面市場有限,不能提供有利的空間予工商界去投資及發展有關產品。由於內地市場龐大,締造了三地在高科技產業及環保產品方面合作的楔機。三地可共同研究及發展有關產品,例如製造優質燃料,應用太陽能的產品,及各種環保交通工具等。有了內地龐大市場,這些產品可以大力發展,而且有更大的空間去改善產品的質素,向全國各地及亞洲其他國家推銷。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不單不會為社會造成經濟負擔,反而能帶來理想的經濟發展良機。

  在粵港可持續發展和環保合作小組領導下,我和特區同事期待與廣東省建設廳同事繼續跟進粵港兩地規劃事宜,增加雙方理解,務求推進兩地可持續發展的合作。

二○○○年四月三日(星期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