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一題:大嶼山的產業發展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吳永嘉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指出,隨着港珠澳大橋近日通車,大嶼山不應只被視為香港西陲,而是通往世界的門戶,而且在粵港澳大灣區可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大嶼山面積為147.16平方公里,是香港最大的島嶼,但目前的人口只有17萬。二○一七年,政府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大嶼山未來定位,並探討在經濟、民生、旅遊及保育等方面的發展機會。有評論認為,大嶼山的發展必須由產業帶動,而其規劃不應單純為解決房屋問題而進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當局在二○一七年五月十七日回覆本人的質詢時表示,「我們在下一階段深化大嶼山北岸各經濟用地的詳細規劃時,會進一步探討香港品牌產業園區的建議,包括考慮與周邊土地用途的兼容性、對環境及交通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市場反應、經濟效益和財務安排等」,有關工作的進度為何;
 
(二)鑑於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於大嶼山東面對出填海1 700公頃建造人工島,以發展「機場城市」及第三個商業核心區,但有評論指出,在欠缺清晰的產業定位下,難以切實推動大嶼山的發展,當局有否計劃研究大嶼山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戰略;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創科業人士指出,香港具有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優勢與潛力,而大嶼山位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當局對吸引國際創新科技新產業落戶大嶼山及其東面人工島,有否既定的立場及具體的規劃;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經諮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後,就問題的各部分,我現綜合回覆如下。
 
受惠於多項策略性基建設施,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國際機場及興建中的三跑道系統,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通往世界各地和大珠三角地區的「雙門戶」。政府於二○一七年六月公布的《可持續大嶼藍圖》(《藍圖》)提出「北發展、南保育」的總體原則,一方面抓緊大嶼山的發展機遇,促進房屋、經濟商貿、休閒、康樂及旅遊等發展,同時亦加強保育大嶼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藍圖》為大嶼山發展制訂了涵蓋各範疇的策略性定位和規劃原則,經濟方面建議將大嶼山發展成為可支援香港現有四大支柱產業(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以及專業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經濟樞紐的發展新平台。
 
政府已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機場三跑系統、位於南貨運區的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發展項目和亞洲國際博覽館未來發展,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現正進行填海的東涌新市鎮擴展項目將提供超過87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包括不同規模的辦公大樓,以至零售、餐飲和娛樂設施,而東涌東的都會核心區將會發展成智慧商業樞紐,當中主要涵蓋靠近擬議東涌東鐵路站和公共交通交匯處的用地,可用作高密度的綜合商業發展。而東涌東北部海濱區除設有海濱長廊外,並配以零售、酒店等商業設施,以期增添海濱長廊的活力,令東涌東海濱地帶成為多元化的公共休憩空間及區內消閒樞紐,以配合北大嶼山經濟發展需要,並創造多元化就業機會。另外,欣澳填海項目擬發展為休閒和娛樂樞紐,使其成為全年皆宜的度假目的地,並舉辦國際和本地超大型競賽/體壇盛事,與大嶼山現有景點產生協同效應。我們會適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開展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就土地用途及各項與發展相關的影響作出詳細規劃及評估,並適時就具體建議進行諮詢。
 
在《藍圖》基礎上,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公布「明日大嶼願景」,我們首階段會先聚焦研究發展位於中部水域的交椅洲附近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除提供房屋和配套設施用地外,亦會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估計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面積,除與中環核心商業區相輔相成,組成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外,為傳統和新興產業提供發展空間,亦與將來的「機場城市」和北大嶼山其他商業發展配合,發揮協同效應,成為一個與機場和鄰近區域有緊密聯繫的金融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樞紐,並配合香港作為區域內聯繫人的功能,促進香港通往世界及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連接。
 
我們計劃明年第一、二季尋求立法會撥款,開展中部水域交椅洲人工島的前期研究,包括探討擬議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市場定位、發展策略和詳細土地規劃。在過程中,我們會考慮善用中部水域的策略位置並結合北大嶼山已規劃的主要商業發展,以推動香港的經濟及產業發展,包括創新科技及其他產業。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