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勝臨渴掘井

剛公布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文件,我們提出填海造地,並以填海作為建立「土地儲備」的手段。我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後者的概念-填海造地的「土地儲備」亦有短、中及長期的區別:

(一)短期「土地儲備」:這是指已經填了海又平整了的土地,即是熟地、是現成的,在有需要時可隨時取用。在交付作長期使用前,可以短期租約或其他方式作短期用途。

(二)中期「土地儲備」:這是指經公眾參與後取得社會支持,並已完成所有技術研究和工程設計後,確定是可以進行填海工程的選址。作為中期「土地儲備」,我們不會立即進行填海工程,而是預留這些選址,在預見市場將有需要時,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展開工程。換句話說,在決定填海後的幾年內便有「熟地」供應市場所需。

(三)長期「土地儲備」:在一些符合填海選址準則的可行地點,政府會進行初步和概括性的研究,以確定那些地點的初步可行性,經公眾參與並挑選後,預留這些選址作為長期「土地儲備」的可能來源。待日後有需要時,才會進行深入的技術研究和工程設計。如果研究結果正面,視乎需要的迫切性,這些選址可升級為中期「土地儲備」,甚至立刻展開填海工程,製造短期「土地儲備」。我們現正進行第二階段公眾參與的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如果得到大家的支持,便可進行上述深入研究,以確認可行性,繼而成為中期或短期「土地儲備」。

一個典型的近岸填海項目,以現時的開拓模式,從選擇個別有潛質的填海地點到完成公眾參與活動,到技術和其他包括環評等研究、法定程序及詳細設計,需時往往超過五年。之後的填海工程從申請撥款、招標、動工,至工程完成,最少也要四、五年。所以,整個填海造地過程從概念到熟地完成,往往需時十年或以上,才能見到第一幅土地出爐以供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作出前瞻性的長遠規劃,並按部就班推進開拓工作,不能臨渴掘井。

對比鄰近國家新加坡,當地政府於七十年代開始在濱海灣(Marina Bay)進行填海,到了1991年再進一步填海以塑造更優美的內港,填海範圍當中包括一些未有具體土地用途的土地儲備。直至2000年,濱海灣仍以金融作主題。到了2005年,新加坡政府著手研究更改土地用途以作其他行業,而於2010年正式完成濱海灣綜合渡假村。新加坡政府只用了短短五年時間便完成了這個大型集合會議展覧、零售及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渡假村發展,其中一個主因,是當地政府當年為未來發展建立了隨時可以取用的土地儲備。

新加坡自六十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填海,原本的土地面積約五萬二千多公頃,只略多於香港面積的一半,而且因為沒有高山,可用的平地比香港多,但當地政府在過往五十年間透過填海增加了接近一萬四千公頃土地,比原面積增加了超過兩成。相比之下,香港在過往百多年來自填海的土地只有約六千八百多公頃,僅佔原本面積6%,不及新加坡填海面積的一半,然而在這新增土地上卻已容納了全港約兩成七居住人口及七成的寫字樓面積。事實上,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供應近十年明顯減少,由過往平均每五年造地約500至700公頃(不包括赤鱲角及西九龍共合的1,274公頃),到2005至09年銳減至84公頃。在2010年,填海土地更只有1公頃。

一個多世紀以來,移山填海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要方法,沙田、馬鞍山和大埔,這些新市鎮都是這樣建設起來。不過,經過近十年的爭拗和訴訟,大家都同意不會再在維多利亞港以內進行填海,但大家只要攤開地圖,除了在維港、沿海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具高保育價值地帶等地區以外,香港仍有不少可供考慮的填海地點。

何況,填海可以處理剩餘的公眾填料,並減少因要長途跋涉運送填料往內地處理而產生的碳排放。由2007至2013年期間,我們把剩餘填料運到台山進行填海。過程中除了牽涉170公里的運送,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我們亦要向對方付費,這些剩餘填料卻為對方填了四百多公頃用地。若這些填料用於香港,建立土地儲備,現時本港土地短缺,房屋短缺等問題可以紓緩。回想起來,香港自2007年起將填料運到台山,不在本地填海造地,土地短缺問題亦陸續浮現,充份證明放棄填海並非一個實際可行的選項。再者,儘管有適合填海地點及現成剩餘填料,仍需要數年時間進行深入技術研究及工程設計才可真正展開填海工程。可見未雨綢繆,盡快展開填海地點技術研究的重要性。

最近有多個環保團體表達對挑選具潛質填海地點的關注。其實,政府在第二階段公眾參與的摘要中已作解釋,就是根據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所確立的填海選址準則及概括性技術評估結果而挑選,當中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優先考慮近岸填海,因較易與現有道路交通網絡及已發展地區連繫起來;盡量遠離現有社區的人工海岸線;避免觸及天然海岸線和環境敏感地帶;而在考慮人工島方案時,會避免觸及香港東及中部的海岸線生態和西部的多項大型基建工程。我在上一篇「局長隨筆」中亦已強調對中華白海豚活動的關注,所以,政府會在三個西部水域的填海地點進行深入的技術研究。但根據我們過去對白海豚的長期監測結果所得,白海豚在龍鼓灘、欣澳及小蠔灣的具潛質填海地點外有較多的出沒記錄,填海區內的記錄是很少。如果環保團體有更好的填海地點,歡迎大家提出建議,我們一定會持開放務實的態度去考慮。

我期望大家明白第二階段公眾參與的焦點所在,在踴躍參與公眾論壇、巡迴展覽及透過區議會等場合時提出適切的意見,讓我們完善各方案,支持盡快展開填海地點的技術研究。

2013年4月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