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发展局局长就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议案辩论的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十月二十四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议案辩论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

近期有很多社会人士关注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计划。我今天想利用这机会向各位议员解说一下这个计划的酝酿过程和其重要性。

首先,我必须强调,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规划一向是以服务香港人为指导原则。这个新市镇是为了回应香港人对优质生活环境的渴求,和照顾香港人长远的房屋及就业需要而规划的。发展区当中的公屋和居屋单位当然是香港人居住,私营房屋大多数亦会是切合香港人需要的中小型住宅,并且会适当引入“港人港地”条款。区内的商业活动及就业机会亦是为香港人所规划。所以指控新发展区为“深圳后花园”或“双非富豪城”这些说法毫无根据,甚么“割地卖港”,更是无稽之谈。

香港需要不断开拓和供应土地以应付市民住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规划署的香港土地用途统计数字,香港整体土地面积由一九九○年的1075平方公里增加至二○一一年的1108平方公里,即增加了3300公顷土地,其中建设土地面积由146平方公里大幅增加了超过百分之八十至265平方公里,即增加了11900公顷土地,用于住宅的土地面积亦由50平方公里增加了超过百分之五十至76平方公里,即是增加了2600公顷土地。值得留意的是,不论整体土地面积、已建设土地面积或住宅土地面积,近年增长均大幅放缓,原因一方面是开发土地的工作停顿了好几年,另一方面是过去几年,我们在开拓土地资源方面亦遇到不少挑战,结果房屋土地供应紧张。这些挑战包括重新规划将军澳南部,以降低整体密度;又例如用“零填海”方案重新设计启德的发展;又或者是检讨高密度发展项目;以及处理法定程序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香港房屋及土地供应紧张,政府为市民解决住屋需要,责无旁贷。现时公屋轮候册有近二十万户,住宅楼价亦已超越一九九七年水平,住宅租金节节上升。增加土地供应是解决住屋问题的前提。除此之外,所有经济活动都需要土地空间,旅游业需要酒店、景点和商铺,物流业要交通基建和后勤土地,各行各业都要写字楼,这些全部都需要土地。政府必需增加土地供应,从根本上扭转供求失衡的情况,才可让市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可以稳步发展。

我们亦都要明白,除了整体人口持续增长和住户平均人口下降之外,我们亦需要更多可供发展的土地去满足市民的各种诉求,例如市民期望居住环境可以改善、发展密度可以调低、不要再有“屏风楼”、人均居住空间可以提高,休憩地方和公共设施可以增加,以及各种厌恶性的土地用途可以远离民居。这些都是我们讨论的焦点,但我希望大家将讨论放在如何增加土地供应,而并非是否需要增加土地供应。

在这方面政府绝对有决心增加土地供应。我们会继续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在短、中、长期增加全港各区的土地供应。行政长官在八月三十日公布了一系列短、中期一共十项增加房屋及土地供应的措施,其中包括将三十六幅政府用地拨作住宅用地;探讨在活化工厦政策下,如何再善用工厦土地和楼房改作住宅用途的方案等。

在中、长期方面,政府正积极开拓土地资源,希望可以建立土地储备。当局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释放工业用地;发展岩洞,让公共设施可以搬进去,腾出它们所占的用地用作发展用途;检讨没有植被或已平整的“绿化地带”;检讨“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以及检讨北区/元朗现时主要作工业用途、临时仓库或荒废的农地等。而开拓新发展区和探讨在维港以外进行填海,更加是中长期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是各个正进行规划的新发展区之中进展最前的一个,是我们十年后一个主要的土地供应来源。按照第三阶段谘询文件的规划,新发展区一共可以提供533公顷可发展土地,其中包括150公顷房屋土地,提供53800个住宅单位,以及52000个本区就业机会。预计最早落成的公屋单位可以于二○二二年入伙。而在谘询期间我们听了不少意见,早前发展局亦再次重申,我们正检视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发展密度,希望可以多建房屋让多些人居住。另一方面,会提升公营房屋的比例,包括加入居屋,以及将公营房屋的比例提升,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并非近年的构思。政府早于一九九○年展开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已提出研究新界东北的策略性增长潜力。在一九九八年展开的“新界东北规划及发展研究”,选定古洞北、粉岭北及坪𪨶/打鼓岭为新发展区,并在一九九九/二○○○年就建议的发展计划谘询公众意见。不过,政府在二○○三年鉴于房屋需求明显放缓,搁置了这计划。

其后,二○○七年公布的“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建议开拓古洞北、粉岭北及坪𪨶/打鼓岭新发展区和洪水桥新发展区,以应付本港长远的房屋需求并提供就业机会。二○○七至○八年度《施政报告》宣布筹划新发展区,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基础建设项目之一。

随后于二○○八年六月重新展开的“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是为古洞北、粉岭北及坪𪨶/打鼓岭新发展区制订规划及发展纲领,并拟订发展计划及实施策略。该研究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于二○○八年年底进行第一阶段谘询,大家在网上也找到文件,当时在二○○八年十一月亦已提交予立法会,在文件中可清楚看到第一阶段谘询时是不设前提,而是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讨新发展区的策略性角色,它的可持续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社区计划,以及落实计划的安排,跟大家一起商量究竟规划原则应该是怎样,我们对新发展区的愿景是怎样。二○○九年年底进行第二阶段谘询,就制订好的初步发展大纲图让大家进行讨论。两个阶段当局都有征询立法会意见,亦都广泛谘询各持份者。

事实上,今年六月展开的第三阶段公众参与活动中,文件中第二页可看到我们在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里听到的意见,我们有不少是采纳了,例如原本将塱原规划作综合发展及自然保育改善区,得到的意见是这样是无法保障该区的生态价值和保育,所以在第三阶段谘询中已表示把塱原划为自然生态公园,以提升和保育现有生态环境,以及补偿因为新发展区发展对湿地的影响。又例如在同一份文件中提出,参考到谘询期间得到的意见,决定将发展区的住宅发展密度提高,地积比率分别提高至三点五倍和两倍,这些只是其中一些例子。主席,今年六月展开原定为期三个月的第三阶段公众参与活动,主要是就经过两个阶段公众参与后所制订的“建议发展大纲图”,我们就此进行谘询,我们亦于六月二十八日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作出介绍。期间经历政府及立法会换届,在八月底第三阶段公众参与即将结束时,突然涌现大量反对声音,其中不少是因为担忧发展区会变成“深圳后花园”或“双非富豪城”,不过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误解。为了聆听更多意见,当局决定将第三阶段公众参与延长至九月底,期间我们继续听取当区居民意见。在九月底后,我自己亦主动约见不同团体。有不同团体找我们时,我们的谘询大门仍然是打开的。

主席,我详细铺陈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缘起,以及当局自二○○八年开始进行的公众参与活动,是希望各位议员明白,这个规划由酝酿到制订是要经过很长时间,亦是希望表明当局在推动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规划时对公众参与是很着力的。直到现时,虽然第三阶段公众参与已经结束,但我们仍然乐意聆听大家的意见。

我们现正详细整理及分析收集到的意见,初步统计,我们收到超过一万份书面意见。我们会仔细听取很多市民的意见,亦会小心因应意见进行初步技术评估,并正在考虑适当地调整新发展区的规划,包括修订“建议发展大纲图”,并会尽快向公众人士提出有关修订。现时我们修订的方向,主要包括研究增加发展区发展密度的可行性、增加整体房屋数量、上调公营房屋比例、在新发展区内兴建新居屋,以及适度引入“港人港地”条款。同时亦在考虑刚才大家提出,以及早前有不少当区居民提到的复耕问题。

我们会在下个星期(十月三十日)的发展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向议员汇报第三阶段公众参与活动的主要意见及我们的初步看法。在整理好收集到的意见后,我们会将之做成报告,公布让社会和立法会参考。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规划,绝对有修改和调整的空间,而公众参与的目的,亦是让当局可以听取市民的意见,从而修改规划。我们会继续虚心聆听各方人士包括议员和巿民的意见,特别是我们如何可以将这规划调整至做得更好,令计划能够更完善,可以更加合适地照顾各方面的诉求,以及更好地平衡市民大众迫切的住屋需要,及对当区受影响居民的妥善安置。

但是我想强调,主席,这规划可以修改,但不可以撤回。规划一个新发展区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大的工夫、很多人的参与。而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作为香港人的新市镇、未来重要的土地房屋来源,我们绝不能放弃或者叫停。将新发展区的规划推倒重来,不单抹杀过去多年社区各界人士和政府各部门就新发展区规划所作出的努力,亦等于将中长期土地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置诸不顾,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有的作为。

主席,我谨此陈辞,希望议员们以市民大众利益为本,反对撤回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的动议。对于各位议员的意见,我会虚心聆听,稍后尽我能力作出回应。多谢主席。


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13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