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雨水截流隧道概念长远解决水浸(附图)

渠务署针对本港山多的地形和城市沿岸密集建设的独特发展模式,采用了创新的截流概念,建造雨水排放隧道,截取半山的雨水排出大海。雨水无须经过下游现有的雨水排放系统,长远解决市区水浸问题。

渠务署今日(十二月二十日)签署两份总值达三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元的合约,兴建港岛西和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以解决港岛北部、荃湾和葵涌的水浸问题。

渠务署署长黄志强在签约仪式上说:“当这两条雨水排放隧道落成后,港岛北、尤其邻近中环、上环及湾仔一带,以及荃湾和葵涌的水浸问题将会大大纾缓,整体的防洪水平可进一步提高。”

黄志强指出,市区现有的雨水排放系统,大多是数十年前按当时的流量要求和标准建造。经数十年来不断的土地发展,不少地面被混凝土复盖,以至地面雨水流量大增,令现有的市区排放系统不胜负荷,在暴雨期间容易发生水浸。

他解释,传统解决水浸的方法是扩建排水系统,但要开掘道路以便敷设渠管,每每造成长期严重交通阻塞。采用建造隧道的方案,可以透过进水口截取上游集水区部分雨水,再经雨水隧道,绕过市区,将雨水排放出海。

黄志强说:“新设计的好处是以钻挖方式建造隧道,无须在繁忙道路上进行广泛开掘,对整体公众的影响轻微,而下游集水区的市民又可得到更佳的防洪保护。”

在隧道的设计上,进水口加入了创新的螺旋形竖井及消气室,使雨水能更有效地经数十米深的竖井流进雨水排放隧道。

今日签署的两份合约,其中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的合约价值达二十七亿五千二百万元,工程范围包括建造由大坑至薄扶林的雨水排放隧道,主隧道全长约11公里,直径介乎6.25米至7.25米。工程亦包括建造分别位于东面和西面的隧道入口及出口,34个隧道进水口和长约8公里的连接隧道及附属工程。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合约价值达十一亿二千三百万元,工程范围包括建造长约5.1公里、直径6.5米的雨水排放隧道,三个分别位于和宜合道、老围和曹公潭的进水口和一个位于油柑头的排水口。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计划已在今年十一月三十日展开,预计二零一二年完成。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工程计划在本月二十八日展开,预计二零一一年完成。



2007年12月20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31分

渠务署今日(十二月二十日)签署两份总值达三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元的合约,兴建港岛西和荃湾雨水排放隧道。渠务署署长黄志(中)于签署合约后与其中一个承建商嘉宝西松联营的代表握手,旁为渠务署助理署长徐伟(右)。 黄志强利用模型,展示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如何采用创新的截流方法,截取半山的雨水排出大海,长远解决市区水浸问题。 黄志强介绍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工程的细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