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港大旧宿舍 已列法定古迹

政府去年底宣布,把香港大学(港大)三幢历史建筑 – 梅堂(May Hall)、仪礼堂(Eliot Hall)及冯平山楼的外部列为法定古迹。梅堂是我大学时期所住的宿舍,今次我邀请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同事,一起重游这个熟识的地方,为大家介绍这三幢古迹的建筑特色和历史。

走过百年舍堂

从港大明华综合大楼旁的楼梯拾级而上,就看到两座既古老又典雅的建筑物 – 仪礼堂和梅堂。它们前后排列着,外观几近相同,红砖外墙配以金字瓦顶。唯一能把两者分辨出来的,是建筑物门顶上刻有的启用年份,仪礼堂1914年启用,以港大首任校长仪礼爵士命名;梅堂则于1915年启用,以第15任香港总督兼港大第2任校监梅含理爵士命名。

两幢旧建筑分别是第二幢及第三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学生宿舍,首幢为1913年启用的卢嘉堂。1966年6月,仪礼堂和梅堂旁边斜坡在豪雨下发生严重山泥倾泻,宿舍需要进行巩固工程。港大亦藉此把仪礼堂、梅堂和卢嘉堂合并为宿舍群,改名为「明原堂」。「明原堂」1969年启用,其后卢嘉堂于1992年拆卸。

爱德华时期建筑

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介绍说,两幢旧宿舍楼高三层,主要建材为红砖,采用荷兰式砌法。立面设计雅致,加入丰富的建筑元素,如正门入口上方的弧形楣饰(顶罩)、粗面砖柱、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多立克式柱头,以及带殖民地色彩的窗沿、簷楣和栏杆,这种华丽精美的建筑特色常见于英国爱德华时期建筑。

两座建筑物以西式风格为主,但兼具中式细节,例如立面墙身有中式陶制漏窗,与红砖墙对比鲜明;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亦具本地特色。

历年来,仪礼堂和梅堂内部曾多次改动翻新,往日的宿舍已变作演讲厅、办公室等,但部分壁炉、墙身和天花原有的细部装饰,包括线饰和簷口,外部游廊的彩色地砖等,仍保存完好。

难忘的舍堂回忆

重返港大校园,即时勾起我在梅堂住宿3年的舍堂回忆,尤记得「明原堂」有副对联:「 明眼有沧浪,凭栏欲共鲲鹏起。 原心皆坦荡,对客何妨门闼开。」既写出宿舍眼前的风光,也带出学生的愿景和热情。当时「明原堂」不少宿生是「新界人」,住在较偏远的地方,堂友朴实友善,课堂内外大家都感情融洽、打成一片,所以舍堂气氛很好。

参观当日,走过梅堂背面的花园,现时已种满植物,但当年为一个「非标准」的篮球场,堂友在那里打篮球,或踢着「红白塑胶波」(「西瓜波」),认真作赛,舍堂的露台尤如体育场馆看台,对赛期间堂友就在楼上打气欢呼,气氛非常热烈。

冯平山楼预计3月底重开

今次同被列为法定古迹的冯平山楼外部由于正在修葺,未能入内参观。冯平山楼原名冯平山图书馆,为港大的中文图书馆,由已故的冯平山先生慷慨捐助兴建,于1932年揭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楼曾用作存放私人、学校及政府机构的珍贵藏书,藏书量曾多达24万册。1962年,冯平山图书馆的藏书转移至新建的香港大学图书馆总馆,其后冯平山图书馆改作冯平山博物馆,1994年命名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冯平山楼也是楼高三层,对称的平面布局呈扇形,中间设有弧形部分,屋顶有一大型玻璃穹顶,设计独特。预计大楼今年3月底完成修葺,届时再向大家介绍其建筑特色。

港大校园内有建筑元素极为丰富的历史建筑,目前共有7项法定古迹,除梅堂、仪礼堂和冯平山楼的外部,还有本部大楼、大学堂、孔庆荧楼、邓志昂楼的外部。古物古迹办事处正与港大研究,设计参观路线,介绍港大的历史建筑群及其历史背景资料。文物古迹展示香港独特的过去,一个由中西文化汇聚而成的独特传统。我们会继续致力保存和修复古物古迹,并推广文物保育,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香港大学(港大)梅堂、仪礼堂和冯平山楼的外部去年11月被列为法定古迹。黄伟纶局长(左)在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右)陪同下,重返自己曾住宿过的梅堂参观。
香港大学(港大)梅堂、仪礼堂和冯平山楼的外部去年11月被列为法定古迹。黄伟纶局长(左)在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右)陪同下,重返自己曾住宿过的梅堂参观。
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左)向黄伟纶局长(右)介绍梅堂、仪礼堂和冯平山楼的建筑特色和历史。
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左)向黄伟纶局长(右)介绍梅堂、仪礼堂和冯平山楼的建筑特色和历史。
梅堂于1915年启用。
梅堂于1915年启用。
仪礼堂于1914年启用。
仪礼堂于1914年启用。
冯平山楼于1931年兴建,1932年揭幕。
冯平山楼于1931年兴建,1932年揭幕。
港大(从后排起)梅堂、仪礼堂和卢嘉堂(1992年拆卸)附近山坡于1966年发生山泥倾泻,宿舍需要进行巩固工程。港大藉此机会将3座宿舍合并为宿舍群,改名为「明原堂」,并于1969年启用。(图片来源:香港大学档案馆,香港大学)
港大(从后排起)梅堂、仪礼堂和卢嘉堂(1992年拆卸)附近山坡于1966年发生山泥倾泻,宿舍需要进行巩固工程。港大藉此机会将3座宿舍合并为宿舍群,改名为「明原堂」,并于1969年启用。(图片来源:香港大学档案馆,香港大学)
仪礼堂和梅堂的主要建材为红砖,加上不少建筑元素,如图中梅堂正门入口上方的弧形楣饰(顶罩)、多立克式柱头等,常见于英国爱德华时期建筑。
仪礼堂和梅堂的主要建材为红砖,加上不少建筑元素,如图中梅堂正门入口上方的弧形楣饰(顶罩)、多立克式柱头等,常见于英国爱德华时期建筑。
梅堂和仪礼堂楼高三层。图为仪礼堂的背面。
梅堂和仪礼堂楼高三层。图为仪礼堂的背面。
两座建筑物以西式风格为主,但兼具中式细节,例如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及具特色的簷楣。
两座建筑物以西式风格为主,但兼具中式细节,例如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及具特色的簷楣。
梅堂和仪礼堂的红砖墙身有中式陶制漏窗,是较罕有的装饰风格。
梅堂和仪礼堂的红砖墙身有中式陶制漏窗,是较罕有的装饰风格。
历年来,仪礼堂和梅堂内部曾多次改动翻新,但部分壁炉和彩色地砖仍保留下来。
历年来,仪礼堂和梅堂内部曾多次改动翻新,但部分壁炉和彩色地砖仍保留下来。
历年来,仪礼堂和梅堂内部曾多次改动翻新,但部分壁炉和彩色地砖仍保留下来。
黄伟纶局长忆述,当年不少宿生在梅堂背面的「球场」踢「红白塑胶波」,其他宿生会在游廊打气欢呼。
黄伟纶局长忆述,当年不少宿生在梅堂背面的「球场」踢「红白塑胶波」,其他宿生会在游廊打气欢呼。
冯平山楼的花岗石门围上有优美的古典饰边。冯平山楼目前正在修葺,预计今年3月底完成后会再次开放。
冯平山楼的花岗石门围上有优美的古典饰边。冯平山楼目前正在修葺,预计今年3月底完成后会再次开放。

2019年1月2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