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百年大潭水务历史

香港水塘景色宜人,是近年市民的郊游热点。早前,我邀约水务署署长到港岛大潭水务文物径,探索大潭水塘逾百年的香港水务历史。沿大潭水务文物径一直走,除了茂树环抱,欣赏到平静如镜的山水倒影,大家也可留意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包括气势磅礡的水坝、古老的石桥、输水道,以及曾借出作电影拍摄场地的红砖抽水站,原来仍然沿用至今。

1883至1917年间,政府为解决巿民对饮用水的需求,实行大潭供水计划和大潭笃供水计划,建造了多个水塘及供水系统。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5个战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黄泥涌水塘、九龙水塘、城门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内共41项具历史价值的水务设施,一并被列为法定古迹。水务署同时开闢大潭水务文物径,以方便市民游览并推广这些水务古迹。文物径全程5公里,走毕需约两小时。

重要供水里程碑

大潭水务建设工程庞大,当年工程人员要克服地形、地质、建造技术等种种挑战。水务署署长黄仲良表示,整个大潭供水系统共有4个水塘,包括继薄扶林水塘后香港第二个兴建的大潭上水塘,以及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总容量达830万立方米。整个系统历时共35年完成,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港岛增加供水的重要来源,也是香港公共供水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站,我们来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远眺一个由花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坝。水坝建于1888年,是昔日香港规模最大的水坝建筑物。黄仲良介绍说,水坝最初高90呎,为扩大水塘储水量,政府在1897年将其加高10呎。大家从远处望向水坝,若细心可留意到加高部分与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别。由于市民用水量增加,政府其后按需要兴建大潭水塘群其余的水塘。

「群带路」由来

一直研究大潭水务历史的水务署工程师黄曦诺分享了一则历史记事。现时大潭副水塘附近的郊游径,有一座刻有「群带路」三字的花岗石碑,此路名的由来,是相传一位名叫「阿群」的村民,带领在赤柱登岸的英国人翻过山岭,途经此路至维多利亚城,即现时中环一带做生意,因而得名。不说不知,原来旧十元纸币上也印有称为「阿群带路图」的图案,图中绘画了一艘中国帆船和一艘英国商船,背景是维多利亚港和九龙半岛,亦描绘华商与英商洽谈生意的画面,十分有趣。

我们还参观了大潭中水塘及远眺大潭笃水塘水坝。黄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统依然为香港的供水事业作出贡献,未经处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输送到红山滤水厂处理,再供应至红山半岛和赤柱地区。

《寒战2》取景地点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大潭笃抽水站,有看过港产片《寒战2》的朋友,或会感到似曾相识,原来导演曾在这座古迹建筑取景,影帝郭富城亦留下足迹。这座抽水站始建于1904年,最初安装有蒸气推动的水泵,将大潭中水塘未经处理的水泵至位于山腰的隧道,再经宝云道底的水道,输送至当时位于中区半山亚宾尼道的沙滤池处理,经处理后的食水供应港岛北岸的市区。随着大潭供水系统中最后的大潭笃水塘建成,抽水站在1917年后扩建至现今的模样。

抽水站是砖砌建筑,顶部为瓦片木樑,由铁铸金字式构架承托,百多年来未作任何重大改动,更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水务署最古旧的一个抽水站。座落于抽水站后方的山腰上,仍可看到当日推动蒸气水泵时燃煤排烟所用的烟囱;而抽水站外的地上,还有用来运送物资的小铁道遗迹。不过,温馨提示打算来参观「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运作,市民只能在闸门外拍照,请大家谅解。

当年「亚洲第一坝」

我知道香港大学早前藉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举办了一个展览,重塑昔日被称为「亚洲第一坝」-大潭笃水塘水坝的建筑面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潘新华博士花了多年时间,翻寻历史档案和照片,重组当年水塘的建造历史,并在当时的施工地点,挖掘到一些建筑工人和监工的日常用品。潘新华说,兴建大潭笃水塘的主水坝,可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水坝工程,由总工程师Daniel Jaffe负责设计和监督建造,于1917年完工,历时五年,可惜他在水塘落成后三年便去世,现时湾仔的Jaffe Road(谢斐道),便是当年政府为纪念他而命名。

原来香港的水务历史这么有趣,大家不妨周末到大潭水务文物径走一趟,感受山水之美,以及前人远大的建筑历史。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水务署署长黄仲良(右)向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介绍大潭水塘群的历史,以及大潭水务文物径的部分古迹建筑。
水务署署长黄仲良(右)向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介绍大潭水塘群的历史,以及大潭水务文物径的部分古迹建筑。
大潭水务文物径有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全程5公里,走毕需约两小时。
大潭水务文物径有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全程5公里,走毕需约两小时。
一直研究大潭水务历史的水务署工程师黄曦诺,向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讲解一些历史记事。
一直研究大潭水务历史的水务署工程师黄曦诺,向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讲解一些历史记事。
大潭水塘一带有两个刻有「群带路」三字的花岗石碑。 
大潭水塘一带有两个刻有「群带路」三字的花岗石碑。
大潭水塘一带有两个刻有「群带路」三字的花岗石碑。
大潭水塘群由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组成。图为大潭上水塘石砌输水道,为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之一。
大潭水塘群由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组成。图为大潭上水塘石砌输水道,为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之一。
大潭上水塘水坝最初高90呎,为扩大储水量,政府在1897年将水坝加高10呎。大家若细心可留意到顶部加高部分与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别。
大潭上水塘水坝最初高90呎,为扩大储水量,政府在1897年将水坝加高10呎。大家若细心可留意到顶部加高部分与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别。
图为大潭笃水塘水坝,市民可乘车途经水坝上的行车路。
图为大潭笃水塘水坝,市民可乘车途经水坝上的行车路。
图为大潭中水塘水坝。
图为大潭中水塘水坝。
大潭水塘内多条古老石桥,是整个大潭郊野公园的部分通道。
大潭水塘内多条古老石桥,是整个大潭郊野公园的部分通道。
大潭笃水塘三孔石桥,属花岗石拱形结构,设计优美。
大潭笃水塘三孔石桥,属花岗石拱形结构,设计优美。
大潭笃原水抽水站建于1904年,最初是以蒸气推动的水泵,把大潭中水塘未经处理的水泵至位于山腰的隧道,再输送到中区半山亚宾尼道的沙滤池处理,经处理后的食水供应港岛北地区。
大潭笃原水抽水站建于1904年,最初是以蒸气推动的水泵,把大潭中水塘未经处理的水泵至位于山腰的隧道,再输送到中区半山亚宾尼道的沙滤池处理,经处理后的食水供应港岛北地区。
大潭笃原水抽水站建于1904年,最初是以蒸气推动的水泵,把大潭中水塘未经处理的水泵至位于山腰的隧道,再输送到中区半山亚宾尼道的沙滤池处理,经处理后的食水供应港岛北地区。
今年二月香港大学举办「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展览。图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潘新华博士介绍大潭笃水塘的建造历史。
今年二月香港大学举办「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展览。图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潘新华博士介绍大潭笃水塘的建造历史。
今年二月香港大学举办「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展览。图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潘新华博士介绍大潭笃水塘的建造历史。
「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展览亦展出当年建筑工人和监工的日常用品。图为当年俗称「荷兰水」的玻璃水瓶。
「大潭笃水塘落成一百周年」展览亦展出当年建筑工人和监工的日常用品。图为当年俗称「荷兰水」的玻璃水瓶。

2018年4月1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