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番禺神楼」耀眼亮相香港

由国家文物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和发展局合办的「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早前,我和一众嘉宾为展览主持开幕礼,有机会欣赏首次在香港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和多项珍贵文物。今次,我邀请了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同事讲解展览构思及「番禺神楼」的精妙设计且与组装合成(MiC)建筑概念相近之处。

粤港澳三地筹划四年 携手策展

岭南位处中国南彊,是指南岭山脉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自秦始皇征服岭南以来,岭南纳入了皇朝的彊土,受中原汉文化薰陶。明清两朝,海上贸易兴盛,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孕育出独特的岭南文化,即是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根基,不断吸收和融汇海外文化,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古迹办总文物主任萧丽娟表示,「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由构思至完成历时四年,期间粤港澳三地团队虽然因疫情而未能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物研究,各自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顿。复常后,三地文博机构随即全速开展策展工作,包括实地考察、文物研究、挑选展品、落实展览大纲、撰写展览图录等。这是香港与广东和澳门在2022年底签订《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考古及文物建筑交流与合作意向书》,加强三地在考古和文物建筑方面的研究、保护、教育、推广和社会参与后,首个由粤港澳三地馆长携手共同策划的文物展览。

展览深入探讨岭南传统建筑的源流和蕴含的深厚文化及艺术底蕴,时空跨度广阔,从秦汉时期中原砖瓦传入岭南,以至明清两代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一画(壁画)」的形成。在同一屋簷下,这些传统建筑既诉说粤港澳三地的历史,也见证岭南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番禺神楼」属国家一级文物

展览有不少重点展品,其中以「番禺神楼」最为突出。神楼由番禺岗尾社石楼乡陈氏族人于宣统元年(1909年)出资制造,有百多年历史,是国家一级文物,曾用于岗尾社十八乡一年一度于洪圣神诞举行的「洪圣王出会」活动,是广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和最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番禺神楼」是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木构建筑,其营造概念与现代的「组装合成」建筑法概念相近。「组装合成」建筑法利用厂房生产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已完成饰面、装置及配件的组装工序),运送至工地装嵌成为建筑物。这种高效建筑的特点是「场外预制」、「多工合成及模组最大化」及「随插即用」,因而可达致减少工地人手及加快建造等目的。「组装合成」组件亦可在不同地方重复使用,有助提升楼宇在可持续建筑方面的表现。

神楼设计精妙 俨如「组装合成」先导者

「番禺神楼」犹如「组装合成」的先导者。在设计方面,五米高的神楼分拆成166个木构件,每个构件均以设计精妙的榫卯连接,以简单工序便可组装整座神楼,令神楼可以在出会活动前后搭建及拆卸。

工匠营造神楼时,已为神楼构件预制八个樟木箱储存,并以数字或文字识别木箱储存的构件,例如「拨呼云月」、「企阳花」、「拱顶鳌鱼」、「横眉」、「龙柱」、「人物柱」等。由此可见,神楼构件和储存木箱的设计已考虑到神楼在使用后,需要拆卸、装箱、储存、再组装使用。

这种「先装后嵌」(即在场外预先制造构件,并以简单的工序现场组装)及组件可重复使用的营造概念,与「组装合成」建筑法可说是无独有偶。

神楼体积庞大 文物探知馆须建临时展场

神楼是工匠精雕细琢,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珍品。神楼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艺术讯息,俨如宫殿缩影,严格遵从中式传统建筑的形制,例如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等,并集合多种艺术工艺手法,包括圆雕、镂通雕、高浮雕、浅浮雕、髹漆贴金,以及结合众多戏曲场景、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等,展示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这与现代「组装合成」建筑法中讲求「多工合成」,可说是异曲同工。传统构件结合不同工艺手法展示艺术文化,现代建筑组件则集合多种功能于一身,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番禺神楼」体积庞大,文物探知馆的展厅无法容纳。古物古迹办事处团队群策群力,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庭园盖建临时展场,让市民有机会一睹这项国宝级文物。

展览精选三地170项展品 展期至六月初

除「番禺神楼」外,展览精选了170项来自三地的展品。广州和澳门借出的珍贵文物,绝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包括目前全国发现年代最早、属南越国(公元前203–前111年)时期的青釉板瓦和筒瓦,以及精致细腻的澳门博物馆套色玻璃窗和竹编建筑装饰组件。来自香港的展品有元朗出土明朝成化年代红砂岩雕花柱础,极为珍贵,亦有由多个香港宗族、庙宇组织及私人机构借出的传统建筑构件,例如廖万石堂封簷板等。

欢迎大家到香港文物探知馆,参观「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认识更多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费入场,展览期间还会有多项配合活动,欢迎大家参与。(https://www.amo.gov.hk/sc/news/index_id_146.html?year=2023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古物古迹办事处总文物主任萧丽娟表示,「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由构思到完成历时四年。
古物古迹办事处总文物主任萧丽娟表示,「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由构思到完成历时四年。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右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左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右一)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欧彩群(左一)主持「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开幕礼。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右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左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右一)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欧彩群(左一)主持「同一屋簷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开幕礼。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与嘉宾参观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与嘉宾参观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
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雕工精细,金碧辉煌,首次亮相香港,于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庭园展厅展出。
国家一级文物「番禺神楼」雕工精细,金碧辉煌,首次亮相香港,于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庭园展厅展出。
「番禺神楼」由166个木构件组成,可搭可拆,与现代组装合成(MiC)建筑概念异曲同工。「番禺神楼」由166个木构件组成,可搭可拆,与现代组装合成(MiC)建筑概念异曲同工。
「番禺神楼」由166个木构件组成,可搭可拆,与现代组装合成(MiC)建筑概念异曲同工。
属国家一级文物的东汉前期(公元25-76年)楼阁式陶屋模型,于1957年在广州东山象栏岗出土,是展览的重点展品之一。陶屋模型反映建筑形制,屋顶采用庑殿顶、悬山顶组合,构成五层重簷,脊头上翘,并饰圆形瓦当。前后、左右均讲究对称,以两条中轴线分列房间和开门窗。
属国家一级文物的东汉前期(公元25-76年)楼阁式陶屋模型,于1957年在广州东山象栏岗出土,是展览的重点展品之一。陶屋模型反映建筑形制,屋顶采用庑殿顶、悬山顶组合,构成五层重簷,脊头上翘,并饰圆形瓦当。前后、左右均讲究对称,以两条中轴线分列房间和开门窗。
西汉(前202– 8年)青釉筒瓦,1995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表面饰绳纹,施青釉,内部饰麻点纹,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釉面筒瓦。
西汉(前202– 8年)青釉筒瓦,1995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表面饰绳纹,施青釉,内部饰麻点纹,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釉面筒瓦。
1998年在香港元朗厦村东头村出土的红砂岩雕花柱础,刻有「成化十一年立」(1475年)铭文,估计为当地邓族礼制建筑的遗存。香港考古出土有纪年的建筑构件,甚为罕见。
1998年在香港元朗厦村东头村出土的红砂岩雕花柱础,刻有「成化十一年立」(1475年)铭文,估计为当地邓族礼制建筑的遗存。香港考古出土有纪年的建筑构件,甚为罕见。
香港虎豹别墅的日月神像,原置于万金油花园的假山上,是典型岭南传统建筑屋脊的陶塑。日神为蓄长白须的男性,手持有「日」字圆镜(已失);月神则是身披云肩的女性,右手持镜写有「月」字。香港虎豹别墅的日月神像,原置于万金油花园的假山上,是典型岭南传统建筑屋脊的陶塑。日神为蓄长白须的男性,手持有「日」字圆镜(已失);月神则是身披云肩的女性,右手持镜写有「月」字。
香港虎豹别墅的日月神像,原置于万金油花园的假山上,是典型岭南传统建筑屋脊的陶塑。日神为蓄长白须的男性,手持有「日」字圆镜(已失);月神则是身披云肩的女性,右手持镜写有「月」字。
澳门民国时期套色玻璃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平板套色玻璃始于清末,属多次烧制的玻璃工艺,从海外传入,于素底的玻璃外增添不同颜色的玻璃层后,再进行挑花、蚀刻等加工;但玻璃窗上的装饰是取材自中式吉祥图案。
澳门民国时期套色玻璃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平板套色玻璃始于清末,属多次烧制的玻璃工艺,从海外传入,于素底的玻璃外增添不同颜色的玻璃层后,再进行挑花、蚀刻等加工,但玻璃窗上的装饰则是取材自中式吉祥图案。
展览于香港文物探知馆至出,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费入场。展览期间还有多项配合活动,欢迎大家参与。
展览于香港文物探知馆至出,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费入场。展览期间还有多项配合活动,欢迎大家参与。

2024年1月2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