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应对暴雨情况 持续改善渠务工程

受极端气候变化影响,香港早前出现特大暴雨,令多区出现水浸。今年《施政报告》提出,全速推展超过80亿元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包括黄大仙及港岛东区等曾发生较严重水浸事故的地区。今次,我邀请渠务署同事讲解部门早前在暴雨期间的应对及善后工作,而两位工程专家亦谈谈香港及其他国际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

渠务署署理高级工程师(九龙及新界南)潘浩然表示,渠务署会于2024-25年度为七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并同步进行招标工作,尽力缩短工程设计、采购及施工时间,以尽快开展和完成改善工程。

此外,为进一步应对近年越趋频繁的极端天气,渠务署作出超前部署,将于明年完成「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规划研究」,评估气候变化至本世纪末对本港雨水排放系统的影响,以及制定全新、全面的全港性防洪管理策略。

紧急事故控制中心 启动超过200小时

每当红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8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生效时,渠务署会即时启动「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今年9月,台风海葵残余相关的低压槽带来连续暴雨,中心连续启动超过200小时,高峰时处理水浸事件的紧急应变队伍数目由平常约70队,倍增至144队共约550名工人,紧急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统及处理水浸事故,目标令社会尽快回复正常运作。

提升城市的抗御能力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李志康表示,香港雨水排放设施的设计媲美一些国际先进城市,例如纽约、伦敦、东京和新加坡等。香港市区较大的干渠能承载200年一遇的降雨,支渠则可承载50年一遇的降雨。

他强调,设计和兴建雨水排放设施的目的,并非追求水浸「零风险」,因为这需要投放无限资源。防洪工程必须平衡成本效益,除了要做到尽量降低水浸风险,更重要是在水浸发生时,尽早疏导,务求令市民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政府多年来就适应气候变化制订相应政策和计划,并强化公共基建设施,以提升城市的「韧性」及抗御力,为应对未来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作好准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徐婷芳表示,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对的挑战,多个国家及地区近年都受到超强飓风及大暴雨的影响,而香港亦于今年9月经历破纪录的暴雨。

她说,因应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年平均降雨量是太平洋周边地区最高城市之一。在制定防洪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空间和土地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推动可持续防洪建设,例如蓄洪计划。香港于2017年全面启用的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采用「一地多用」及雨水重用的概念,为市民带来防洪保护,而地面同时提供康乐休憩空间。

兴建地下蓄洪计划

潘浩然表示,渠务署辖下四个蓄洪池(分别位于大坑东、上环、跑马地及安秀道)在暴雨期间发挥明显作用,例如海葵引致多区水浸期间,大坑东蓄洪池和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高峰储水量曾达到其最大设计容量,而位于上环和安秀道的蓄洪池的高峰储水量则曾达到其最大设计容量约四成。

渠务署现正进行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地下蓄洪池及观塘秀雅道游乐场地下蓄洪池的建造工程,以进一步纾缓九龙区的水浸风险。

应用创新科技 提升渠务工程效率

同时,渠务署积极把创新技术应用于渠务工作,例如在早前的暴雨前后,部门便利用清淤机械人在不同环境进行紧急清淤工作,当中包括专为河道清淤的「源𢳂跑」,每日可收集高达18公吨淤泥;而「智水清」则是渠务署目前体积最小的清淤机械人,适合在箱形暗渠工作,每日可收集约10公吨淤泥。

「远程防洪装置」系统

另外,渠务署在全港不同地点安装约300个「远程防洪装置」,包括水文站及水位传感器等,24小时收集水位和潮位等数据。工作人员可利用智能电话或电脑,实时监察各主要河道和水道的状况,协助渠务署迅速采取预防及应变措施。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香港会继续以具前瞻性的策略,积极应对。我相信透过加快落实多项防洪工程,将会进一步提升香港的防洪能力,更有效减低各区的水浸风险。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渠务署署理高级工程师(九龙及新界南)潘浩然表示,为持续强化香港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政府会作前瞻性预防和策略部署,包括全速推展超过80亿元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
渠务署署理高级工程师(九龙及新界南)潘浩然表示,为持续强化香港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政府会作前瞻性预防和策略部署,包括全速推展超过80亿元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李志康表示,防洪工程必须平衡成本效益,除了要做到尽量降低水浸风险,更重要是在水浸发生时,尽早疏导,务求令市民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李志康表示,防洪工程必须平衡成本效益,除了要做到尽量降低水浸风险,更重要是在水浸发生时,尽早疏导,务求令市民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徐婷芳表示,在制定防洪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空间和土地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徐婷芳表示,在制定防洪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空间和土地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今年9月,台风海葵残余相关的低压槽带来连续暴雨,渠务署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连续启动超过200小时,高峰时处理水浸事件的紧急应变队伍数目由平常约70队,倍增至144队共约550名工人,紧急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统及处理水浸事故。今年9月,台风海葵残余相关的低压槽带来连续暴雨,渠务署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连续启动超过200小时,高峰时处理水浸事件的紧急应变队伍数目由平常约70队,倍增至144队共约550名工人,紧急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统及处理水浸事故。
今年9月,台风海葵残余相关的低压槽带来连续暴雨,渠务署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连续启动超过200小时,高峰时处理水浸事件的紧急应变队伍数目由平常约70队,倍增至144队共约550名工人,紧急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统及处理水浸事故。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于2017年全面启用,进一步提升跑马地和湾仔一带的防洪水平。图示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内部。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于2017年全面启用,进一步提升跑马地和湾仔一带的防洪水平。图示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内部。
渠务署在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建造地下蓄洪池。图示蓄洪池完成后原址重置的花园构想图。渠务署在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建造地下蓄洪池。图示蓄洪池完成后原址重置的花园构想图。
渠务署在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建造地下蓄洪池。图示蓄洪池完成后原址重置的花园构想图。
渠务署在观塘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蓄洪池,以助减低区内的排洪压力。图示蓄洪计划完成后的构想图。渠务署在观塘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蓄洪池,以助减低区内的排洪压力。图示蓄洪计划完成后的构想图。
渠务署在观塘秀雅道游乐场建造地下蓄洪池,以助减低区内的排洪压力。图示蓄洪计划完成后的构想图。
渠务署积极把创新技术应用于渠务工作,包括利用清淤机械人。图示专为河道清淤的「源𢳂跑」(上)和署方目前体积最小的清淤机械人「智水清」(下)。
渠务署积极把创新技术应用于渠务工作,包括利用清淤机械人。图示专为河道清淤的「源𢳂跑」(上)和署方目前体积最小的清淤机械人「智水清」(下)。
渠务署在全港不同地点安装约300个「远程防洪装置」,包括水文站及水位传感器等,24小时收集水位和潮位等数据。
渠务署在全港不同地点安装约300个「远程防洪装置」,包括水文站及水位传感器等,24小时收集水位和潮位等数据。
渠务署同事可利用智能电话或电脑,实时监察从水文站传送的河道和水道状况,协助署方迅速采取预防及应变措施
渠务署同事可利用智能电话或电脑,实时监察从水文站传送的河道和水道状况,协助署方迅速采取预防及应变措施。

2023年11月12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