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舊區重建

以下是今日(四月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恒鑌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答覆:
 
問題:

據悉,有不少新界舊區(例如荃灣)屬早期發展的衞星城市,區內有很多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更有不少懷疑曾使用鹹水興建的樓宇嚴重失修。由於有關用地的地積比率已用盡,該等樓宇欠缺重建潛力,樓宇狀況只會越來越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計劃放寬新界舊區的地積比率,以增加有關用地的重建潛力;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對於欠缺重建潛力的新界舊區,政府會否向市區重建局或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以加快該等地區的重建步伐;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有否具體計劃重建荃灣的舊區,以改善環境;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發展局二○一一年公布經修訂的《市區重建策略》為處理市區老化問題制訂清晰的政策藍圖。在這個策略下,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擔當重要的角色,並會集中資源,透過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推動市區更新的工作。《市區重建策略》亦說明,除市建局外,其他持份者和參與者亦應該參與推行《市區重建策略》。政府會繼續以「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工作方針,透過進行、鼓勵、推廣及促進本港市區更新,應對市區老化問題,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環境。

就問題的三個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荃灣、屯門和沙田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鎮,發展自一九七○年代開始。為建設更理想的生活環境,當年為這些新市鎮訂定的住用地積比率一般較市區為低。以荃灣為例,二○○三年規劃署曾經檢視是否適宜把荃灣的最高地積比由五倍進一步提升,惟考慮當區交通和基建容量及其他因素後,認為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維持在五倍是合適的。

事實上,政府不時檢討住用地積比率政策及提高發展密度的可行方案。我們在二○一四年宣布,位於市區多個區域和新市鎮舊區內個別私人住宅發展若屬意在重建後增加發展密度,可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如規劃條件許可(包括區內的交通和基建容量能應付重建新增的需求、重建規模能與地區特色兼容等),住用地積比率最多可調高百分之二十,以荃灣為例,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由五倍提升至六倍。行政會議於二○一八年十二月進一步優化這項措施,如用地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經確立技術可行性及獲城規會批准後,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調高最多三成,即由五倍可增至最高六點五倍。

一如以往,政府會繼續因應發展環境的演變和社會需求,適時檢討及調整發展密度,並在過程中充分顧及區內的交通和基建容量、地區特色和現有發展密度等因素,以確保調高發展密度對地區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二)及(三)正如剛才所述,市建局在市區重建擔當重要角色。在決定開展每個重建項目之前,市建局會按照《市區重建策略》,考慮多項不同因素,例如樓宇狀況、居住環境、地區上可用作安置的土地資源、重建項目對整個社區帶來規劃上的裨益及市建局的財政和人力資源等,小心處理及訂出優次。

有鑑於個別地區現時的發展密度已難以增加或剩餘可供發展地積比率不多,我們需要以區域而非個別地塊的角度出發推動市區更新。為此,市建局於二○一七年五月以舊樓林立的油麻地及旺角作為試點展開了地區規劃研究。這是一項策略性研究,市建局會根據研究結果,尋求更具效益和效率的方法推動市區更新,並把切實可行的理念和執行模式推展至其他地區,包括荃灣區。該研究預計在二○一九年底/二○二○年初完成。

適時的保養維修,亦能有效減慢市區老化的速度。發展局與屋宇署、市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多年來緊密合作,推行了多項計劃,為業主提供財政以及技術支援,協助他們為其樓宇進行維修。其中,由二○○四年至今,市建局已透過不同計劃協助約4 200幢樓宇進行維修,當中荃灣區佔約400幢。最近的一項支援計劃,是動用30億元的「樓宇更新大行動2.0」,為居於較高樓齡、應課差餉租值不超越設定上限的自住業主提供大額資助,主要用以在其樓宇內按強制驗樓計劃進行所需的檢驗及修葺工程。市建局在首輪申請階段共接獲約600宗有效申請,當中約有20宗來自荃灣區。市建局會按先後緩急陸續接觸成功申請計劃的大廈業主,協助他們開展有關檢驗及工程。

另一方面,政府亦正透過改變土地的規劃用途,例如把「工業」用地改劃作「商業」或「綜合發展」等用途,鼓勵社區更新。此外,行政長官在二○一八年《施政綱領》中提出加強在政府用地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整合及提供更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務求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並透過重建政府設施改善社區環境。《財政預算案》繼而預留約220億元推展首批「一地多用」發展項目,其中包括為荃灣市中心內數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作整全規劃。根據初步構思,荃灣市中心的項目包括荃灣大會堂及前荃灣裁判法院用地、荃灣雅麗珊社區中心用地、戴麟趾夫人普通科門診診所及聯仁街熟食中心用地。我們正研究如何整合有關設施及用地,以提供更多社區設施及釋放土地作其他配合社會需要的用途,從而帶動社區活化,並有助促進私人發展商積極參與重建毗鄰地區。

多謝主席。

2019年4月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5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