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推動『港人港水』,守護本地資源」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馬紹祥今日(六月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推動『港人港水』,守護本地資源」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在此多謝毛孟靜議員的動議、三位議員建議的修訂及各位議員的發言。我已細心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並一一記錄。

主席,我在開始時已就議員的動議作出詳細回應。在此,我希望就議員發言內容的一些質疑,綜合回應以下幾點:

有幾位議員指出以「統包總額」方式購買東江水浪費公帑,十年來政府枉付約50億。我想重申,由於本地的集水量並不穩定,波幅亦甚大,介乎一億至3.85億立方米,同時並無任何科學方法可以準確預測香港每年需要的東江水水量。我在開場發言時已指出政府採用「統包總額」方式,實質是向廣東省購買一個水權,亦等同購買一份保險,以保障香港在遇上百年一遇的旱情時仍然有足夠食水供應,免卻制水之苦。大家想想,若果供水協議沒有設定一個供水量上限或將供水量上限下調,香港在二○一一年便沒有足夠的食水供應,可能需要實施制水,對民生和經濟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發展事務委員會曾於今年四月中考察東江流域,並和廣東省有關官員進行交流。就此課題,廣東省官員表示,東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28.6%,極之接近「安全紅線」33%的開發上限。儘管如此,東江流域內人均水資源量也僅為每年1 000立方米,按照國際評價標準,屬於缺水地區。因此,廣東省當局對東江水資源需要實行分配制度,並按水資源分配總量對流域水量實行全年調度,以確保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因此,廣東省當局在確定每年的水量調度方案時,必須掌握各地,包括香港,全年所需最高用水量。廣東省當局認為,設定年度最大取水量的按量收費與現行統包方式基本沒有差別。如果香港不設年度最大取水量而按用量付費,便不能獲得保證有足夠的供水。另外,在按量付費的情況下,粵方需要評估供港的單位水價,最終港方每年須付的水價亦不一定比現在的少。我們會在新一輪的供水協議討論當中,反映各位議員的建議。

有議員指香港跟深圳及東莞的東江水水價存在很大差異。但大家必須明白,現時深圳及東莞的供水安排、生活水平及所需承擔與供水有關的責任,包括為保護水源而投入的資金及土地資源等,與香港有很多不盡相同之處,而香港除交付東江水水價外,並沒有其他額外的付出。因此,深圳及東莞的付費方法及水價不能與香港直接比較。

在東江考察時,廣東省當局解釋,城市供水是一種公共服務,優惠的供水價是一種補貼,而且供水價受政府管控,並非市場定價,未能完全體現水資源的真實價值。此外,深圳、東莞等城市有關單位除了需繳納水費之外,尚需投入巨資保護水資源,包括建設水資源調配工程、污水收集及處理、垃圾處理廠和進行河涌整治、環境整治等多方面的工作。再者,深圳、東莞等城市為建設東深供水工程付出了昂貴的土地資源,而這些土地價值並沒有完全反映在東深供水的成本內。

有議員指出世界各地的水資源確實正面對多項挑戰。為此,政府早在二○○八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以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重點是「先節後增」,主張積極推行節約用水、有效水管滲漏管理措施以及進一步擴充沖廁海水供應區,控制用水需求增長;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水源,包括海水化淡、再造水、中水重用及集蓄雨水,務求加強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並在現有基礎上引入多元化的水資源,優化香港的供水結構,令香港供水更為安全、可靠及穩定。《策略》亦有助抑壓對東江水的需求。

有議員提及近期發布的一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策略性提高水費,向市民反映水資源供應的實際成本。香港現時用戶為優質食水所繳付的費用相對低廉,水費自一九九五年二月至今一直維持不變。二○一五至一六年度錄得虧損11億3 860萬港元,成本回收率為88.1%。就議員建議提高水費以促使香港市民節約用水,政府會繼續定期檢討水費,審慎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市民的負擔能力、水務的財政狀況、當時社會的經濟情況,以及立法會議員的意見。

有議員指香港的食水流失量遠高於一些發達城市。水務署一向有留意世界各地的水管滲漏率以作參考。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一六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現時香港的水管滲漏率已降低至15%,在世界各城市中屬於中游,較加拿大蒙特利爾、意大利羅馬和英國一些城市如利物浦及愛丁堡為低。

事實上,由於香港山多,供水管網需要對位處不同高度的用戶同時供水,所以若要為位處較高的用戶提供足夠水壓,位處較低的水管便需要承受高水壓而增加滲漏率。因此,香港供水管網的水壓一般介乎60至80米水壓,較其他地區例如新加坡約40米水壓高約50%至一倍。高水壓會令水管爆裂和滲漏的機會增加。此外,香港地少人多,地下滿布公用設施,因此維修現有管線和敷設新管線,以至其他道路工程都非常頻繁,這些工程有可能干擾甚至破壞現有水管,因而增加水管爆裂和滲漏的機會。因此,在比較香港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水管滲漏情況時,需要詳細了解其他相關因素,例如供水水壓、管網狀況等。

有議員關注香港的食水流失率。水務署一直透過不同措施,減低食水流失率。「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於二○一五年底大致完成,為持續減少水管爆裂個案和滲漏率,水務署正逐步建立全面的「智管網」,目標是在香港供水管網設立約2 000個監測區域,並在各區域的供水管網安裝監測和感應器收集數據,利用智能管網管理系統,分析收集的數據,以持續監察供水管網的狀況,並且制訂處理各監測區域最有效的管網管理措施,包括更換不合乎維修成本效益的老化水管,及其優先次序。

在管理有滲漏的私人水管方面,主要困難是在接駁點和建築物內各處所的水表之間,驗明地下公共水管的滲漏。「智管網」將有助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此外,我們相信在採用自動讀表系統後,「智管網」的運作將更具效率,亦有助減少非法取水。我們正計劃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及九龍東的新發展項目中採用自動讀表系統。我們亦正與其他政府部門攜手推展地下水管測漏先導計劃至內部供水系統,隨後更會推廣至私人物業。同時,我們正探討設立總水表收費制度,以經濟誘因倡導業主積極處理私人水管的滲漏問題。

有議員提及減少水塘溢流情況,並建議將小型水塘的溢流連接到大型水塘。我重申「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主要是興建一條連接九龍副水塘和下城門水塘的隧道,把九龍水塘群幾個小型水塘的溢流引導至中型的下城門水塘收集成為食水資源。而將其他小型水塘連接到比較大型水塘的建議,則需要檢視可行性及成本效益。

有議員提出香港採用海水化淡技術供水是否合乎成本效益,有沒有與其他世界各地海水化淡成本作比較。根據國際海水化淡協會二○一六年的資料,海外採用逆滲透技術的海水化淡廠生產食水的單位成本,按二○一六年的價格水平計算,每立方米由港幣3.2元至港幣48.5元不等。擬議海水化淡廠的食水單位生產成本預計約為每立方米12至13元,供水成本包括建造成本、運作成本、食水運送及客戶服務等支出,而能源消耗佔成本約三成。

由於世界各地的能源價格差異很大,我們認為比較海水化淡廠的單位耗能量會是較為合理的做法。香港擬建的海水化淡廠的初步單位耗能量估算為每立方米約4.4千瓦時,與其他海水化淡廠的耗能量每立方米3.5至5千瓦時大致相若。

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4時57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