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食水管的保養及維修

以下為今日(三月十六日)立法會會議上石禮謙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本月一日,跑馬地黃泥涌道一條地下食水管爆裂,食水從地面湧出,水務署人員花了近6小時才成功關閉所有有關的水掣以隔離爆裂水管,然後進行搶修;灣仔及銅鑼灣一帶的食水供應暫停15小時,數十萬居民、數千食肆及數間醫院受到影響。關於食水管的保養及維修事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本港地下輸水管道的檔案和圖則是否齊全和準確,以及取用是否方便;若然,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水務署現時有否採用新技術,檢查及維修地下食水管,以及防止食水管突然爆裂;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水管爆裂前會否出現滲漏及水壓下降等異常現象;若會,水務署會否據此進行檢修;若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老化的地下水管更換需時,水務署有否相應的緊急維修程序、加強巡查有潛在爆裂風險的食水管,以及安排簡易地更換該等食水管;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五)鑑於發生上述事故,水務署會否調整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下各項工程的優先次序,以及加快展開工程;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本港的輸水網絡因應用水需求而逐漸發展,系統規模龐大而複雜,總長度達7800公里。由於年日久遠,供水系統又不斷更新和擴展,而地下空間(特別在市區)亦充滿密集的公用設施和喉管,所以維持輸水管道資料的齊備及準確,是很大的挑戰。

水務署一向有留意、研究和採用先進的技術來檢測水管網絡,以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

一般而言,成功隔離爆裂水管只需要關閉不多於5個水掣。在跑馬地食水管爆裂事件中,牽涉的供水網絡較為複雜,水務署需要關閉22個水掣,包括連接爆裂水管的多條支喉的水掣,才能隔離有關水管的爆裂部分,這些水掣都紀錄在圖則上。

就問題的五個部分,我現答覆如下:

(一)整體來說,水務署現有的記錄足以應付一般日常供水及維修保養之用。水務署自1998年開始使用一個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數碼管網資料系統,用作記錄水管的安裝及有關附置設備資料如水掣的位置、水管水平、大小、物料等。該系統載有齊全的水管圖則,並隨時可供員工使用。水務署亦會利用每次維修水管的機會,確認或更新有關資料。

(二)水務署採取了多項措施以減低水管滲漏,包括主動檢測滲漏,水壓管理,設立小區用水監察等。

水務署亦採納了風險管理的策略,為在繁忙和重要路段內有待更換的水管進行持續監測。水務署迄今已在此等水管裝有約1200個滲漏噪音記錄儀,探測及記錄因滲漏而產生的噪音,藉以進行適時維修。

水務署現正探討「導管探測」技術,此技術能在不影響供水的情況下,在水管中放入監察鏡頭或聲納儀器,觀察和監聽水管狀況。然而,現今仍然未有一種具良好經濟效益的探測技術可全面應用以防止水管突然爆裂。

(三)水壓會隨每天不同時間的用水需求而波動,所以不能單憑水壓變化而推斷水管是否有滲漏。主要的探測技術是探測滲漏時所產生的水流噪音。如上文所述,水務署已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去探測及減少水管爆裂,包括主動檢測滲漏,水壓管理,設立小區用水監察,及由2000年開始的15年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等。這些措施已帶來一定的成效,例如水管爆裂個案已由2000-01年的2,479宗下降至2009-10的988宗,而水務署更預期2010-11年的數字會再減至600多宗。

(四)水務署已加強監察水管滲漏。除了使用傳統的測漏裝置外,亦已使用噪音記錄儀來持續監察在繁忙和重要路段內有待更換的水管。此外,在更換水管工程時,在有需要及可行的情況下,水務署會加裝水掣,減少因水管爆裂而影響供水的範圍。

(五)跑馬地有關的水管已包括在「水管更換及修復計劃」的工程內。經爆裂事故後,水務署會加快更換該段水管。

水務署會定期檢討整體水管爆裂的情況,並跟進水管更換及修復工程的進度,以協調個別水管更換工程的先後次序。在有需要時,會將未納入「水管更換及復修計劃」的水管納入正進行或即將推出的水管更換及復修工程合約中,以提升該段有問題水管的更換或復修次序。如「水管更換及修復計劃」的工程未能適時調動配合,水務署會考慮動用分區資源,提早展開該段水管更換及修復的工作。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13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