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出席「2010甬港經濟合作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以下為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八月三十日)在寧波市出席「2010甬港經濟合作論壇」的致辭全文:

郭(莉)副主任、王(卓輝)主席、唐(一軍)副書記、王(勇)副市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我很高興出席由寧波市人民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舉辦的「2010甬港經濟合作論壇」。今年是「甬港經濟合作論壇」的第九屆,論壇的規模不斷擴大,為兩地的企業和專家學者提供高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和交流。

香港特區政府的組成分別有發展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般來說,促進貿易、投資、商業活動的工作屬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今年的經濟論壇高瞻遠足,以「城市化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讓我負責城市、土地、基建發展的發展局局長可參與,是我的榮幸,也給我機會和寧波市領導和各位朋友分享香港城市發展的經驗。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通過基建發展、政府的大量投資,我們為香港的經濟打下良好的根基。近年,香港市民追求優質生活,為城市規劃和發展帶來不少挑戰與經驗。

香港城市發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過程。香港從一個轉口港發展為製造業中心,以非常有限的土地資源,容納了大幅增長的人口,和快速擴張的經濟活動。香港把握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成功轉型為金融中心、商業服務中心和航運中心。

對於過去的成就,我們絕不敢自滿,我們還要充分明白香港的發展限制,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方面的限制。香港的陸地總面積為1,100平方公里,人口約700萬,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但是,香港山地多、平地少,目前已發展的土地只佔百分之二十四,一般土地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000人,遠遠高於其他城市的城建區的平均人口密度。以內地的城市為例,我知道城建區的人口密度指標為每平方公里約10,000人,由此可見,香港的人口密度比內地的指標高很多。

高效使用土地也為香港帶來不少城市規劃的好處,例如可大幅度保留郊野和有生態價值的土地,供公眾享用。我們的碳足跡也比其他發展成熟的城市為低。在有限的空間上,我們更要規劃得宜。在香港,城市及土地的規劃,包括了香港整體的發展策略,以及制訂地區層面的各類法定圖則。這些法定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按土地用途分類,一般分為住宅、商業、工業、綠化地帶、休憩、政府/機構/社區或其他指定用途。

過去幾十年,我們有系統地開發郊區土地,以應付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房屋及其他用地的需求。香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在新界區進行大規模的新市鎮發展,以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自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以來,香港共發展了九個新市鎮。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30萬,預計到2016年將增至350萬。所有新市鎮都設有所需的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亦有完善的對外連接交通網,包括鐵路通往市區。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正努力規劃其他新發展區,如啟德發展區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等。

良好的城市和土地使用規劃,需要配備高效率的公路、鐵路公共交通系統,為公眾提供高水準及可靠服務。香港有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公共交通系統效率極高,道路交通在繁忙時間一般都能夠保持暢順。在2009年,香港共有2,050公里道路,但我們的道路建設比率遠低於其他已發展的城市。在優良的公共交通配套下,香港有約90% 的乘客選搭公共交通工具。在香港,私家車擁有率持續在低水平,私家車佔不足40萬架。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效率高、收費廉宜而且種類繁多,包括鐵路、電車、巴士、公共小型巴士、出租車(的士)和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選擇乘坐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每天有超過1,100萬人次。其中,鐵路是香港重要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從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載客約380萬人次,約佔公共交通總載客量的35%。

在香港,有部分的發展項目混合了公共交通的總匯,比如住宅項目直接建在鐵路站上蓋,這不只大大減省了市民的交通時間,並減輕了路面的交通壓力。此外,大部分的鐵路站都有完善的行人天橋、行人過路處或隧道接駁,進一步鼓勵市民選乘公共交通工具。同樣,在公共汽車的總站,亦設有完善的接駁設施,直達附近的屋苑。

香港面對的挑戰

在如此稠密的城市生活中,要保持社會和諧,不單是城市規劃部門,而是整個香港特區政府都要共同面對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處理空氣污染問題、減低熱島效應、減低能源消耗、保持食水供應和安全、防治水患和斜坡安全等等,我們未必已掌握所有的應變措施,但正積極處理這些挑戰。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於2007-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進步發展觀」,強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必須兼顧協調環境,從而令市民享受優質的城市生活。當中的發展概念必須是可持續、平衡和多元化的。

按「進步發展觀」進行的城市規劃不代表放棄發展、稍微降低土地的發展密度亦不等如單一追求低密度發展可用的土地,在平衡香港經濟發展及優質生活對土地的不同需求的大原則下,可以通過適當檢討發展密度,落實海濱優化工作,締造更好的居住環境。

  在「進步發展觀」下,香港特區政府明白社會大眾對改善居住環境的期望殷切。我們正檢討各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透過稍微降低發展密度,擴大樓宇之間的距離及提升樓宇設計,使樓宇更加美觀,改善通風的效果。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05年完成的「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就樓宇體積、高度、位置及滲透度等多方面設計元素作出指引以改善行人道上風環境的空氣流通。在考慮各種氣候和城市因素後,研究認為,在香港高密度的環境下,進行城市規劃時,空氣流通程度越高越好。

上述指引已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內,空氣流通已正式成為規劃大型發展及重建項目時其中一個考慮因素。香港特區政府大型工程及發展項目必須進行空氣流通評估。香港特區政府亦會為可供出售的用地進行空氣流通評估,以評定發展項目對行人道上風環境的影響,空氣流通評估有助改善樓宇設計和空間布局。

「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其中一個建議,是編制都市氣候圖。都市氣候圖能提供一個更科學、更客觀的基礎,去評估主要發展及規劃項目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確立合適區內氣候條件的空氣流通標準。

食水是彌足珍貴的天然資源。為應付香港長遠的食水需求和更有效地面對未來難測的氣候變化,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了一套至2030年的《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其重點是「先節後增」,強調推廣節約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長。目的是要居安思危,並且在用水的需求及分配上,強化香港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伙伴關係。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加強公眾教育,宣傳節約用水,提倡使用節約用水器具;通過更換及修復老化水管計劃,利用新科技改善水壓管理及滲漏偵察,從而加強控制滲漏;擴展海水沖廁系統,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長。

香港人口密集,市區水浸往往會為大量市民帶來不便,有時會危及市民的安全。因應市區有限的空間和人口密集的因素,香港特區政府採用特別的設計,來改善市區的雨水排放系統,例如建造蓄洪池、抽水站或透過雨水排放隧道把洪水分流等方式。這些大型的防洪工程,有助舒緩水浸威脅。

香港特區政府亦積極制定郊區的防洪計劃,檢討新的防洪需要。為解決新界的水浸問題及改善整體渠務系統,香港特區政府自1997年已在郊區展開多項大型的防洪工程,工程造價估值超過118億港元,當中包括在深圳河進行一系列造價約值44億港元的工程,以解決羅湖、河上鄉、燕崗和天平山等地方發生嚴重水浸。

基於香港這個特殊的環境,香港自1977開展了為期三十三年的「防止山泥傾瀉計劃」,致力將香港的山泥傾瀉風險減至最低,以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在過去的三十三年,香港特區政府已處理了約七千個人造斜坡,而整體的人造斜坡山泥傾瀉風險較1977年減少了75%。

隨「防止山泥傾瀉計劃」的完結,香港特區政府在2010年開展了「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估計每年最少會動用六億元,有系統地處理已知有潛在危險及接近現有建築物和交通要道的人造斜坡及天然山坡,務求將整體山泥傾瀉的風險維持在低水平。

「進步發展觀」提及經濟發展與文化及環境保育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市民對環保訴求不斷提高;在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如何平衡工程建設及環境保護的需要,盡量避免工程破壞自然環境及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在策劃、設計和推出發展項目時,除了要配合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所需之外,更要有一個高質素、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建設理念,審慎考慮和監察項目的策劃和施工。

在香港已成立了「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以凝聚社區、業界和政府的力量,致力於本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築和標準,創造更綠化的可持續發展環境。集合了建造業、商界、建築界的力量,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會成為一個專業的平台,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築,以減少能源消耗,舒緩氣候變暖。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廣綠化工作,藉以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綠化工作可以改善空氣質素,亦可幫助降低市區溫度及美化市容。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了綠化總綱圖,是藉研究地區的特色和個別需要,為地區制定整體的綠化綱領, 並就規劃、設計和推行綠化工作提供指引。

香港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樓宇老化是日益嚴重的問題。市區重建局在2001年成立,以四個業務的手法進行舊區更新、包括重建、復修、保育和活化。最近,為加快舊區重建的步伐和回應舊區居民的訴求,特區政府展開了《市區重建策略》檢討。重新草擬《市區重建策略》,強化以人為本、由下而上和從地區出發的方針,去處理市區更新。措施包括設立新的地區諮詢平台,以廣納專業人士和地區人士的意見,敲訂可持續的市區更新藍本,並把《市區重建策略》定位為政府的策略,讓在公營的市區重建局以外的機構也可在市區更新的工作上擔當一定的角色。

在舊區更新的工作中一個重要課題是活化香港的工業大廈,加快工業大廈重建和改裝的措施。香港經濟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轉型,但香港工業區和工業大廈演變的步伐未能配合,很多分層工業大廈已經空置或未盡其用。現時位處市區,有良好基建和交通配套的工業大廈,非常適合改作其他用途。過去亦有成功的例子,例如把前啟德機場空運貨站改裝為機電工程署總部,把房屋委員會一幢已空置的分層出租工廈改為創意藝術中心。

樓宇失修是香港日趨嚴重的問題。香港特區政府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去處理,涵蓋立法、執法、支援和公眾教育等多個範疇,針對性的應付有關問題。「預防勝於治療」,在加強執法和巡查之餘,香港特區政府將引入強制驗樓計劃及強制驗窗計劃。為協助沒有組織能力的舊樓業主進行維修,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支援計劃,最近的一項是總額達25億港元的「樓宇更新大行動」,提供全方位服務,協助業主維修及改善舊樓安全。

在多元化發展的目標下,特區政府亦致力(1)美化維多利亞港海濱,提供更多臨海的休憩用地以令公眾享用海港及其海旁地帶;(2)在市區的原啟德機場舊址建設規模龐大、項目多元,總規劃面積超過三百二十公頃的發展區,包括國際郵輪碼頭;和(3)發展40公頃的西九文化區,配合香港文化藝術界長遠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西九文化區將發展為一個綜合文化藝術區,擁有世界級文化藝術設施、傑出人才、地標式建築及高質素節目,並成為本地居民和世界各地遊客必到之處。

香港在過去一個半世紀,由一條細小的漁村,蛻變成為亞洲國際都會。歷史文物見證本港的發展,亦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貴資產。 發展與保育並非對立的,香港特區政府會在持續發展和保育文物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並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加強文物保育工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針對政府歷史建築,希望將這些建築物好好地活化再利用,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一同享用。我們正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把一組歷史建築建設為饒宗頤文化館。

我在此感激寧波市政府熱情招待,除了論壇外,亦安排我參觀市內的文物保育工作,讓我獲益良多。

最後,我衷心祝願今天的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5時31分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八月三十日)在寧波市出席2010甬港經濟合作論壇的開幕儀式及發表主題演說,介紹香港城市化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