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理發展局局長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就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是署理發展局局長馬紹祥今日(七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就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的發言全文:

主席:

今日我們向各位議員簡介「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該研究於二○一一年展開,經過了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公眾參與,規劃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制訂了新發展區的「建議發展大綱圖」,並於上個月即六月十七日正式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第三階段社區參與,讓公眾參與討論及發表意見。

我希望先講幾個重點,再由規劃署同事向各位議員作簡介,然後我們非常樂意解答議員的提問和聆聽大家的意見。

首先,為解決香港的居住和經濟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應付香港持續的人口和住戶增長、社會及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加緊規劃及開發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是二○○七年完成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所建議的項目,亦是二○○七/○八年度《施政報告》的十大基建項目之一。我們希望通過具規模的城市規劃、土地開發、基建配套,讓洪水橋新發展區、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東涌新市鎮擴展,成為香港中長期提供宜居、就業和發展機會的空間。

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成為香港新一代的新市鎮,為香港提供需要的房屋、經濟及社會發展用地。由於位處新界西北的策略性位置,主要交通基建交匯處,並與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緊密連接,新發展區將成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為當地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經濟、政府及社區文娛和休憩設施;而對香港整體發展來說,新發展區將為促進經濟和就業提供空間。

按照「建議發展大綱圖」的規劃,新發展區將可提供約6萬個不同類型的住宅單位,我們估計公私營各佔約一半,提供共約107公頃商業及產業用地,聯同社區服務、住宅發展和商業設施,估計可提供約15萬個就業機會,以及服務新發展區及新界西北居民的政府及社區設施。新發展區是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規劃,亦引入多項環保的運輸及基礎建設,以締造一個綠色市鎮。按現時計劃,若一切順利,我們希望第一階段起動工程可於二○二○年展開,目標是讓首批居民可於二○二四年入伙,但因範圍相當廣闊,整個計劃需要分階段進行,估計二○三七年完成。

第二,現時新發展區範圍內,有約190公頃是「棕地」,即是已改作貨櫃貯存、物流、建築物料/機器貯存、修車場、物料回收場、鄉郊工場等用途的新界鄉郊私人土地,當中亦夾雜了不少牌照屋、寮屋和其他臨時構築物。洪水橋新發展區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通過綜合規劃和提升基建,將現有已遭一定程度破壞的鄉郊土地,更改為更合適的用途,並且更好地利用現時雜亂無章、影響環境、佔用大量土地但使用缺乏效率的「棕地」。當然我們亦明白現時「棕地」上有不少作業,有不少行業仍有實質需要繼續在本港運作,對相關行業和地區經濟作出一定的貢獻,業界對這些作業能否有空間繼續經營非常關注。政府會探討在新發展區內物色適當的地點,以發展多層建築物或其他善用土地的方式,希望提供空間容納有關作業繼續運作。

第三,洪水橋新發展區並非白紙一張,要推動新發展區,無可避免會影響現時土地上的居民和其他使用者。在規劃過程中,我們已盡力減少受影響居民的數目,但要釋放土地作更高密度發展,部分民居因為所處位置等原因無可避免需要清拆。對於受影響的居民,除了按照現行土地收回及清理安排作出補償及安置外,我們亦會考慮為受洪水橋新發展區影響的清拆戶提供特設補償及安置方案,當中會考慮的包括為合資格居民提供原區(上樓)安置,方案將參考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做法。同樣地,我們亦會為少數受影響的務農人士,提供特殊農地復耕計劃。我們會在第三階段社區參與後,進一步制訂方案的細節。

各位議員,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已經踏入最後階段,我們誠意邀請各議員及公眾提供寶貴意見,使整個項目的規劃更為完善。現在,我請規劃署同事簡介「建議發展大綱圖」。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2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