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節)辯論致辭(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二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節: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辯論的致辭全文︰

主席、各位議員:

多謝剛才三十多位議員的發言,以下我會就土地規劃及發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些說明和回應。

土地房屋是現時香港社會最關注的民生問題。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中交代了一系列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措施的進度,充分顯示本屆政府正在逐步扭轉過往香港土地供求失衡的情況,為達致建屋目標做好準備,並解決窒礙香港長遠發展的一個主要樽頸。為了增加土地供應,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增加短、中和長期的土地供應。

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土地供應工作停頓了多年,面對目前迫切的各類用途土地的需求。政府正積極推展各項大型土地用途規劃和發展計劃,但這些工作都必須經過全面的諮詢和各項法定流程及既定程序,因此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方可落實。由於發言時間所限,我未能在此將這些計劃逐一詳細介紹。但可以說,不管是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以至東涌新發展區的擴建,都正在全力推進。我們亦正積極檢視透過全面規劃和提供基建設施,將「棕地」轉作更佳用途。此外,新界北、岩洞、地下空間的規劃研究亦已展開。至於填海和人工島的研究,因為立法會的不合作運動而略受阻延。要在短期內增加和加快土地供應,我們實在沒有一支魔術棒可以變出土地建屋而又完全不會引起爭議;我們只能夠扎扎實實,按二○一三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整體土地供應藍圖,落實各項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措施。

短、中期內增加土地供應的最迅速和有效方法,是透過土地用途檢討及在規劃條件許可下適度增加發展密度,以達致盡量善用現有市區和新市鎮的已建設土地,以及其周邊鄰近現有基建設施的地帶。

規劃署已檢視全港現時空置、作短期租約或其他不同的短期用途的用地,以至「政府、機構或社區」及其他政府用途的土地,以及「綠化地帶」。有關檢討已物色到共約一百五十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如果可以如期修訂有關法定圖則以更改土地用途及/或增加發展密度,當中大部分用地可於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年度的五年內推出,以供興建逾二十一萬個單位,當中逾七成為公營房屋單位。截至今年二月初,我們已展開其中四十五幅,即約三分之一用地的法定圖則修訂工作,預計共可提供約四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二十幅已完成法定改劃程序。

除了上述一百五十多幅用地以外,二○一三年《施政報告》所載列的多項增加土地供應措施,截至今年二月初,當中的四十二幅亦已劃作或已開展改劃工作,共可提供約三萬九千個住宅單位。當中三十八幅已可作住宅用途。

至於適度增加發展密度方面,除人口比較稠密的港島北部及九龍半島外,其他「發展密度分區」內房屋用地的准許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在規劃條件許可下可以整體提高約兩成。自本屆政府上任後,城規會已批准涉及二十六幅房屋用地的放寬發展密度申請,令單位供應量可增加約三千五百個。

事實上,由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市民在不同時期對土地發展的規劃可能會有不同的期望。舉例來說,啟德發展區自舊機場在一九九八年搬遷以來,經過不同階段的規劃及公眾參與,住宅發展的規模由最初構思可容納二十多萬人縮減為僅九萬人。現時香港社會對房屋的需求殷切,有意見,包括立法會議員的意見,指啟德發展區內住宅用地的比例及密度偏低;其實於二○一四年政府已為啟德發展區的規劃重新作檢視和研究,希望增加區內的發展密度,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該區可額外增加不少於六千八百個住宅單位及可增加不少於四十三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我們亦正進一步探討是否有增加區內住宅發展密度的可行性。

來年,我們會繼續按計劃開展有關法定圖則的修訂工作及其他所需程序。然而,正如政府一再強調,要提供足夠土地達到十年房屋供應目標,是政府和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一項艱巨挑戰。

在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便是區議會、地區及居民的支持和體諒。主席,借這個機會,我想回應一下剛才幾位議員發言的觀點和一些誤解。

胡志偉議員和涂謹申議員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參與資助出售房屋的建議提出關注。一直以來,市建局的重建項目都是針對私人市場,項目的用料和售價跟一般居屋的水平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市建局提供的資助出售房屋不一定要根據居屋的價格出售,出售的對象亦可以有所分別。至於具體方案和細節,我們正等待市建局董事會的建議,以便進一步討論。

我們知悉提供資助出售房屋對巿建局財政的可能影響,政府一直透過注資、豁免補地價和撥地供市建局發展等安排支持巿建局的工作。政府會在收到市建局的建議後,作出適切的考慮。

馮檢基議員剛才就「綠化地帶」、人工島和十年內建屋四十八萬個單位的目標的發言混淆了不少事實。馮議員剛才說這四十八萬個房屋單位的來源是一百五十幅「綠化地帶」和人工島。但人工島需要二十年才可以建成。我想指出,一直以來,一百五十幅地中只有七十幅是「綠化地帶」,該七十幅可以提供的單位大概八萬多個,七成以上是公營房屋。事實上,這些資料在我們之前提供給立法會的不同文件都詳列清楚。

正如我剛才發言所說,這一百五十幅地,加上二○一三年《施政報告》裏各項措施提出的改劃土地,都是提供該四十八萬個單位的土地來源;但除此以外,也有其他來源,包括一些新發展區。如果順利落成,它的前期也可以提供一些住宅供應。

另一方面,人工島絕對不是用以解決該四十八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來源。至於「綠化地帶」的改劃,剛才馮議員提到在深水的一幅綠化用地,我相信他所指的是延坪道。延坪道這幅地當年是一個平房區、是寮屋,有不少平房工廠在裏面。當這些寮屋居民遷離、上樓,當這些工廠搬走,自自然然那兒變成不再有人居住和生產的地方,種植了樹木便變成「綠化地帶」。由這個歷史可以看到,這個地方不會有甚麼古樹名木。事實上,在我們改劃用地時,也會做一些樹木調查,但是如果我們在市區,在接近交通基建的地方,而這幅土地本來就是一幅平房用地,我們卻不去考慮是否將之改劃發展以供市民居住,這又是否正確呢?我不禁要問究竟一方面要政府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另一方面卻盲目反對政府土地改劃工作的人士,他們究竟是為民請命,還是偽善呢?

主席,剛才單仲偕議員和陳家洛議員提到兩個地段,一幅是筲箕灣東濤苑,另一是北角寶馬山。筲箕灣東濤苑用地的面積小,我們決定是否出售該幅土地時亦思之再三,內部亦多番討論。當時我們決定出售該幅土地是因為短期的土地供應緊絀,尤其是市區,而有不少市民表示如果可能的話都希望在市區居住。該幅土地的zoning(用途規劃)是恰當的,根本不需要改劃。而較該幅土地面積還要小的土地,我們之前亦出售過不止一幅。因此,我們還是出售該幅土地,儘管可提供的單位不是太多。但正如張炳良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剛才所講,提供幾十個單位就能解決幾十個家庭的居住問題;能夠提早一年建成,就能早一年解決到幾十個家庭的居住問題。

至於北角寶馬山的用地,單仲偕議員叫我到那裏乘坐一下小巴,我有乘坐過的,雖然不是近期,那個地方我非常熟悉。在我們去規劃這些土地用途的改變時,我們有一盤計劃,會分期去做。目前這處並非最迫切要改劃的,我的同事一定會充分諮詢當區和區議會,亦會跟其他部門一起合作,就大家關心的交通情況,去尋求一個應對的方法。

剛才陳家洛議員和石禮謙議員有提到城規程序,亦有提到最近關於城規會的官司,由於這些司法程序尚未完結,所以在此我不宜作出評論。

姚思榮議員提到工業大廈重建或改裝成酒店的進度。我可以告訴他,直至二○一四年十二月底,重建加上全幢改裝的申請共批准了十九項。牽涉的酒店房間數目大概是三千六百間左右。至於啟德的幾幅酒店用地,會在二○一五/一六年度的年底開始分期出售。

陳克勤議員剛才說要向我「追數」,他引述一些私人住宅的落成數量。但我希望陳議員明白私人住宅樓宇落成數量的統計數字、供應的統計數字是由運輸及房屋局編製的。發展局是負責土地資源,在土地供應政策方面,我的工作是要盡力提供私人住宅土地,讓土地日後如果建成(房屋)時,落成的單位可以達到我們所訂的目標。今個財政年度的目標是一萬八千八百個單位;上個財政年度的目標則是二萬個。

今年私人住宅的土地供應可提供約二萬多一點的單位,超出今年的目標。去年的數字,如果加上近期城規會批准日出康城增加的單位數字,去年私人住宅的土地供應約為一萬八千個單位,所以兩年的數字加起來我們大致達標。

主席,陳婉嫻議員剛才提到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內的石仔嶺安老院和農業復耕。她的發言令我深切明白,即使是非常資深的議員,對政府的運作也可能不太了解。儘管如此,我深信陳議員在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會體會到發展局和轄下相關部門的同事在解決問題時的積極和努力。

至於規劃是為地產商服務這一個指控,嚴重與事實不符。對於這種指控的散播,其實議員們需要負上相當的責任。

剛才郭家麒議員提到閒置土地,我在這個議會裏曾經多番解說,可惜郭議員仍然不顧這些客觀事實,繼續自說自話。梁國雄議員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所引述的數字亦是以偏概全。對於這兩位議員的論點,由於時間所限,我不浪費時間駁斥。

至於鄧家彪議員和潘兆平議員對於輸入勞工的關注,我可以跟兩位議員說,我們將會非常嚴謹地執法和把關,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在輸入勞工的時候,我們會以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和保障本地工人的收入水平不受影響,並會以培訓本地人手入行為大前提。我們必須明白建築業的特性,工作是一環扣一環,如果我們不適時輸入勞工,令工程有所延誤,現時本地工人的工作亦會受影響。

主席,面對香港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特別是一眾正在輪候公屋、住屋環境亟待改善的市民,社會各界都需要把香港的整體住屋需要放到自身利益之上。有關的土地能否如期改劃作公私營房屋的發展、發展密度可否適度增加,實在需要區議會和地區人士的通力合作,與政府一同迎難而上,全力推行有關短中期的房屋土地發展。我注意到剛才多位議員就交通問題的關注,我們會與相關政府部門緊密合作,致力確保在增加房屋用地和發展密度的同時,不會帶來不可接受的交通、環境等影響。

多謝主席。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59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