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介紹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中發展局措施(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一月十六日)在介紹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中環保和保育、房屋土地與交通運輸措施的記者會上的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特區政府一直十分了解土地供應和社會需求出現嚴重落差,供不應求造成樓價和租金高企,市民被迫入住工廈房。公屋輪候冊申請人超過二十六萬。各種社區和社福設施均缺乏土地用作建設。因此過去兩年多,政府正循不同方向在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方面力,希望對症下藥,我們正全速推展各項大型土地發展的規劃。

從這幅圖(附件第二頁)大家可以見到,長久以來香港土地供應的情況。圖表上的線顯示累計的土地供應數字,所列出的圓圈部分顯示從二○○○年開始,土地供應的增加比較少,故此兩條線(的走勢)比較平坦。從一九八五年至二○○○年,以填海為例,在這十五年當中,透過填海(所獲得的土地)約三千公頃。換句話說,平均每年通過填海造地大約二百公頃。

從二○○○年至二○一三年,填海造地合共五百多公頃。換句話說,平均每年通過填海造地不足四十五公頃。

同一時間,從圖表中的註解可以讓大家見到新落成的住宅單位也由當年,即二○○四年的四萬七千個單位減少至二○一三年的約二萬九千多個,減幅近百分之三十八。

土地開發是需要頗長的時間的,圖表中列出的數字是為了讓大家理解到一些大型的土地規劃,從有概念開始至做規劃研究,到實際進行工程,前後需要十一至十四年,時間是相當長的。當中涉及很多法定程序,從這幅圖表(附件第三頁)可以看到,除了規劃工程研究之外,過程中亦要進行公眾諮詢參與,也要通過城市規劃程序。

一些大型的規劃,在過程中需要作詳細設計,準備作地盤平整工程;同一時間,牽涉收地亦需要刊憲,並且在不同階段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土地發展需時,也解釋了為何自上任後我們的工作,除了短、中期方面,亦花上相當的精力在長期的土地規劃方面。

我嘗試讓大家透過這張圖表掌握短、中、長期土地供應的各個項目。你會看到橢圓形圈內顯示的是計劃填海的選址。

接下來想跟大家談談的是短、中期土地供應情況。就短、中期的土地供應,我們沒有一枝魔術棒,但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最燃眉之急的正是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因此你看到我們的做法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更改土地用途,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將一些GIC(「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一些綠化地帶,如合適的話,改劃為住宅用地;另一方面,將一些原本用途未能落實的用地,如合適的話,我們都會將它改作房屋用途,例如皇后山。第二方面,是通過增加發展密度,換句話說,在同一塊土地上,如果我們增加它的地積比,同一塊土地可以多建單位,這都是增加供應的來源。過去兩年半,我們通過這個辦法,就二十六幅用地進行改劃,在城規會(城市規劃委員會)內獲得支持,這方面多了三千五百個單位。第三方面,是要促進和加快現有土地上一些重建和發展項目。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引入補地價仲裁機制,我們去年十月正式推出這個機制。這個先導計劃為期兩年,已經展開。

除了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外,還有大型的土地供應工作,包括一些大型的開發項目,例如新發展區;另一方面,是探索一些新的供應來源,例如岩洞發展和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

在土地用途檢討方面,去年《施政報告》提到的一百五十幅用地,如果我們能順利進行改劃的話,在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的五個年度內,如果可以順利推出,大概可以興建二十一萬個單位。在過去一年,我們開始進行其中四十五幅用地、即大約三分一的改劃工作,當中九幅已完成所有程序,涉及七千六百個單位,另有十一幅亦完成城規的相關程序,即是城規會就這些改劃的申述和意見聆訊都已經完成了,現正等待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的批准,涉及七千五百個單位。

除了上述的一百五十幅用地外,二○一三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的一些其他用地改劃,我們亦就其中四十二幅用地進行工作。這四十二幅用地總共可提供三萬九千個單位。在目前來說,完成了工作的有三十六幅用地,總共牽涉的單位大概有三萬七千個。

在私人房屋土地供應方面,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即這個財政年度)從各個來源包括政府賣地、鐵路項目、市區重建局項目,以及私人發展商的重建項目,合共會有超過兩萬個單位。在鐵路項目方面,今年港鐵公司就大圍和日出康城的項目已進行招標,已批標的有六千一百個單位,目前亦有兩個項目正進行招標。此外,我們亦正與港鐵公司積極探討在目前的鐵路沿線車站及附近相關用地的發展潛質,有關工作正在進行。

市區重建方面,市區重建局在二○一四至一五年度推出多個項目,包括觀塘和海壇街。在這個年度,市建區推出的項目合共約有二千七百個單位。市建局會繼續推展「需求主導」項目,亦會與政府積極研究《施政報告》中透過市建局增加資助出售房屋單位的供應。

長遠土地供應項目方面,這個列表(附件第十一頁)主要讓大家掌握一下現時各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正進行城規程序,去年在立法會申請了前期撥款,正進行前期的工程設計工作。東涌新市鎮的擴建亦已完成三個階段的公眾諮詢,我們正積極推進有關項目。就洪水橋新發展區,我們準備在今年第一季推出第三期的公眾參與活動。這三個項目預期二○二三至二四年可以讓市民入住。元朗南有183公頃的用地正進行研究,還有錦田南。至於其他項目,包括填海、岩洞發展、地下空間發展、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正在積極進行,當中有不少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新界北部的初步研究已經展開,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亦正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施政報告》亦提到大嶼山的發展,隨港珠澳大橋和第三條跑道的落成,大嶼山的發展潛能是非常巨大的,這不單對大嶼山而言,對整個香港亦十分重要。大家在這個圖表中(附件第十三頁)可以看到幾個黃色的地方,當中包括人工島、東涌東、東涌西的新市鎮擴建、第三條跑道和一些我們正研究填海的地方,亦有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範圍。研究人工島時,我們一定要考慮交通接駁,包括新界西、大嶼山和香港島之間的基建接駁。除了剛才提及的一些長遠項目,《施政報告》亦提到短期內在大嶼山當地進行的改善工程,包括活化大澳和梅窩、建造越野單車徑、改善山道和嶼南道一些狹窄的彎位,以及檢討對大嶼山封閉道路簽發通行證的可行性。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建造業的人手問題。政府決定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專為本地建造業工人提供就業輔導、即場面試和舉辦招聘會,亦會透過這個中心協助承建商優先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技術工人。在技術工人方面,根據建造業議會的測算,以已知的工程量和未來的工程項目來估計,未來幾年缺乏技術工人約一萬至一萬五千人,所以我們認為在符合以下三個原則下,我們需要適時地輸入技術工人以應付需求。這三個原則是按「補充勞工計劃」的機制、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和保障本地工人的工資水平。

我們在《施政報告》發表的同一日向勞顧會(勞工顧問委員會)解說和建議對「補充勞工計劃」進行一些優化的措施,例如容許輸入的技術工人在同一個承建商的僱用下,經過申請便可以在多於一項的公營工程項目中工作,這樣可以增加調撥的靈活性,充分利用工人的生產力,同時亦可顧及建築行業的特色,因為建築工序是一環扣一環,如果我們不容許這樣做,會令這些工人有些時間沒有工作。

在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方面,古諮會(古物諮詢委員會)已經完成政策檢討研究,建議有好幾項,包括成立「歷史建築保育基金」,我們會統籌各個部門的意見,看看如何進一步盡快落實古諮會提出的建議。

此外,我們正就二○○七年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進行更新,希望在這個整體的規劃更新中,探討香港在二○三○年及之後整體空間的規劃、土地和基建發展策略和可行的方案,希望可以有前瞻性地做好規劃,配合香港的發展情況。

總結來說,我們會繼續通過善用現有的土地和開發新增土地,積極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配合社會的需求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此外,我們亦準備在今年和各界人士舉行多方討論會,希望就我們土地供應和需求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讓大家共同認識問題,一起權衡輕重,希望可以突破樽頸,一起解決相關的問題。多謝大家。

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5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