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及副主席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會見傳媒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

以下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及副主席黃澤恩博士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會見傳媒開場發言: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經過16個月的工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這份報告已上載到小組的網頁,供大家參閱。我和副主席黃澤恩博士希望借此機會向大家簡介報告。
 
首先,我想先談一下土地短缺問題的嚴重性。正如小組多次強調,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逼在眉睫,短期的情況尤爲嚴峻。小組認為政府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所估算的1 200公頃土地短缺數字過於保守,很多土地的需求及供應的不確定因素未有計算在內,所以單是土地短缺的數字應該已經超過1 200公頃,加上根據小組所進行的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有八成半的市民支持或非常支持建立土地儲備,而上述估算未包括建立土地儲備的額外土地,所以香港長遠所需,扣除已經規劃的,實際遠遠多於1 200公頃的土地。
 
小組的目標,是向政府建議一套能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不單為滿足土地短缺,更應該放眼於覓得更多土地作為儲備,從而提供緩衝及彈性。正如小組一直強調,沒有單一選項能於規模及時間上完全滿足土地短缺的問題,多管齊下推展各個短、中、長期的選項,是必然方向。小組報告的第一章及第二章列出小組的目標、願景,以及就土地短缺的分析及建立土地儲備的論述。
 
小組於今年四月至九月展開為期五個月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題的公眾參與活動,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供社會討論及取捨。公眾參與活動以全方位、跨界別及多渠道的方針進行,包括185場與市民及持份者直接交流的活動、網上及實體問卷,以及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等,公眾亦可透過郵寄、傳真、電郵、電話或親身提交意見。
 
在五個月內,小組共收到超過29 000份問卷、透過其他渠道提交的意見有68 300份,當中超過九成來自不同團體的聯署運動。另外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透過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3 011位市民。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負責整理所有意見及作獨立分析。從規模、覆蓋面以及社會關注度而言,相信今次公眾參與活動是近年最廣泛及最具代表性的公眾諮詢工作之一。公眾參與活動的詳情,列載於報告第三章。市民亦可登上小組的網頁參閱公眾參與報告、港大的獨立分析、中大的電話調查報告及原始數據,以及超過六萬份的公眾意見。
 
過去三個月,小組詳細研究了上述近10萬份的公眾意見。小組瞭解不同形式的意見收集方法,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優點和限制,實際上起一個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的作用,因此不應將量化的數據及質化意見以表面數字作直接比較,或將兩組數字隨便相加作分析。小組最主要的工作,是從宏觀的角度,將各種量化及質化的意見糅合分析,並作整體考量,從而評估社會對土地供應策略及個別選項的取態及意見。
 
整體而言,小組認為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刻不容緩,亦同意不能單靠個別選項解決問題,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打破土地短缺的困局。此外,大部分市民支持開發更多土地,建立土地儲備。詳情可參閱報告第四章。
 
根據上述小組的整體考量及觀察,小組於報告第五章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向政府提出建議。
 
在土地供應策略方面,小組認為:
 
(一)政府應制訂完善及持續的土地供應機制,包括持續造地、較頻密更新及檢視整體土地供求情況。這項工作應提升至由政府最高層負責跨部門的督導。
 
(二)政府應推行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同時推展各個短、中、長期的選項,確保土地供應持續而穩定,並能滿足不同時段出現的不同需求。
 
(三)政府應以長遠及宏觀的目光與思維,盡早展開規劃工作,以便建立土地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及提供規劃彈性和空間。
 
 (四)在開發及規劃土地時,綜合、充分考慮各個重要的土地供應原則,包括對環境的影響、透過基建設施創造發展容量、預留足夠的土地及規劃彈性、加強與持份者的溝通、透過「一地多用」善用土地,以及嚴格控制造地成本並創造效益。
 
接下來,我會簡介小組建議政府應優先研究及推行的土地供應選項。這些選項在公眾參與過程中,均獲得主流民意的支持。
 
短中期選項方面,小組建議政府應優先研究及推行三個選項。
 
首先是棕地發展,小組認同發展棕地能帶來多方面的效益,除了能釋放土地作房屋及其他用途外,亦可理順土地用途及改善鄉郊環境。因此,小組認為棕地發展應作為政府優先及重點推展的選項之一。然而,棕地發展的潛力及速度須視乎基建配套設施是否到位及如何妥善處理受影響的棕地作業等,存在難度及不確定性。因此,政府在全力推動棕地發展的同時,必須繼續多管齊下,推展其他土地供應選項。
 
第二是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小組認為公私營合作模式是釋放私人農地潛力的一個有效方法,與現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的做法並無衝突。小組建議政府應盡快就公私營合作制定一套公開、公平及透明的機制。政府亦適宜就公私營合作項目下公營房屋所佔的比例訂下明確指標,以彰顯公私營合作的公眾利益。
 
第三是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大部分意見涉及是否應該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作其他發展。經整體考慮後,小組認為政府值得優先研究及考慮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粉錦公路以東32公頃用地的局部方案。不少意見要求收回球場作房屋發展,亦有意見考慮到當中的古樹和生態價值,建議保留球場原貌但開放予公眾使用。不過,礙於時間所限,一如其他建議,小組無法為有潛力的用地配對合適的土地用途;小組認為應留待政府進一步研究,視乎環境、與周邊土地的兼容性、發展效益、各類土地需求的情況等,決定土地最適合的用途。至於長遠而言,是否有需要進一步發展餘下140公頃的球場用地作其他用途,小組認為有需要考慮重置球場的合適地點、重置所需的時間、對球場的生態及文物保育價值的影響,以至支援其他發展所需的基建配套等。
 
接下來,我請副主席黃澤恩博士向大家解釋小組就中長期選項的建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副主席:中長期選項方面,小組建議政府應優先研究及推行五個選項。
 
首先是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填海所帶來的新增土地能提供較大的規劃彈性,讓政府從宏觀的角度作出全面規劃,加上填海所得的土地全屬政府所擁有,所以政府在土地供應和使用方面有全面主導權,能夠持續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因此,小組原則上支持五個建議的近岸填海地點。不過,小組認為政府在推展填海前應該作充分前期研究及規劃,並按法定程序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制定合適措施,緩減填海對海洋生態的環境影響,同時亦需考慮及適切地回應鄰近填海的居民及漁民的訴求。
 
接着是於中部水域建造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以發展東大嶼都會。小組認為發展人工島的計劃是突破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相對近岸填海,興建人工島的好處是面對較少鄰近設施和土地用途的制約,可以創造更大面積的土地,令規劃更富彈性,是少數能於可控制時間內建立「大板塊」的措施,在增加土地供應及建立土地儲備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此外,建議人工島的位置具策略性意義,可建立新一代新市鎮及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同時亦可提供契機,大幅擴闊連接新界及市區的基建運輸版圖,紓緩新界對外交通的擠擁情況。小組理解不少人關注人工島對環境及海洋生態的影響、所需的成本及建造時間,以及能夠抵禦極端天氣等問題。小組同意這些都是政府需要特別注意及解說的範疇。因此,政府應盡快就人工島展開各項前期研究及規劃工作,收集更多資料及數據,決定下一步的工作。
 
第三是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發展岩洞是「一石二鳥」的選項:一方面,岩洞可提供空間容納一些無須設於地面或不受地區歡迎的設施,例如污水處理廠,解決土地用途不協調的問題;另一方面,搬遷這些設施到地下岩洞後,騰出來的珍貴土地可用作房屋或其他發展。至於發展地下空間,則可建立地下連接網絡,改善擠迫地區的連貫性及改善地面的行人環境。因此,小組支持政府繼續物色及研究具成本效益及合乎社會利益的岩洞及地下空間項目。
 
第四是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透過新發展區推動一個較大地區的發展,優點是能作整全的社區規劃,從全港的策略發展、地區的特徵及需要角度出發,適當及靈活地分配不同的土地用途。由於新發展區項目是中長期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小組認為政府應盡快推展已規劃的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項目,以及盡快開展建議中的新界北的前期研究及規劃工作。不過,推展新發展區的過程往往遇上很多挑戰,因此政府應探討如何優化推展新發展區的各項措施,以減少遇到的阻力。
 
最後是發展屯門西內河碼頭用地。小組注意到內河碼頭使用量低,在「地盡其用」的原則下,小組支持重新規劃內河碼頭用地作其他用途。然而,若單獨發展碼頭,土地用途將面對較大的限制,基本上土地只能用作工業用途,但屯門西現時及未來已有不少工業用地供應。因此,小組認為比較可取的做法,是綜合規劃屯門西沿海地區的土地,包括龍鼓灘填海、內河碼頭以及鄰近的特殊工業設施,研究如何理順,重新調配不同用地上的作業,增加規劃上的靈活性,包括考慮在屯門西發展房屋的可行性。
 
至於其他選項,小組認為這些選項的優次應較剛才提及的八個選項為低。但長遠而言,政府亦可按實際情況及參考小組就個別選項的建議,考慮是否有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選項的可行性及利弊,以提供更多資料供社會再作討論。除了拓展更多土地供應的來源外,小組亦檢視了政府持續進行的增加土地供應措施,小組認為政府應全力持續推展現行的土地供應措施,以期收窄眼前土地供求的差距及避免短缺情況惡化下去。報告第六章就這些措施提出若干建議。至於坊間提出的其他意見,亦已在第六章交代。
 
現在,我請主席作簡單總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土地供應短缺問題無疑是長期以來困擾香港的老、大、難問題,如不盡快解決,香港只會不停內耗,社會發展將寸步難行。隨着小組的工作即將結束,也是我們放下土地供應問題爭議的時候。
 
小組的報告以「多管齊下,同心協力」為題,帶出香港突破土地供應困局的兩個關鍵。小組期望政府能仔細考慮報告的建議,堅定地落實一套能反映社會主流意見的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同時,小組懇請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令困擾香港多時的土地問題盡快得以紓緩,繼而徹底解決,讓我們免除土地匱乏之痛,為下一代帶來新的希望。謝謝。

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7時20分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左)和副主席黃澤恩博士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布題為《多管齊下,同心協力》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