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廣州出席2017世界城市日論壇開幕禮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十月三十一日)在廣州出席2017世界城市日論壇的致辭全文:
 
尊敬的倪副部長(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黃副部長(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Dr Clos(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Dr Joan Clos)、Mr Rosellini(聯合國駐華協調員Mr Nicholas Rosellini)、各位代表、各位嘉賓:
 
上午好!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出席2017年世界城市日論壇。在此,我謹祝會議成功!
 
城市化已經成為影響世界每一個國家的全球趨勢。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二○五○年,將有額外30億人遷入城市;屆時將有百分之七十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老化、基礎建設落後、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問題,將隨着城市的高速發展變得更嚴重,同時亦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增加城市政府的負擔。
 
香港也面對不同挑戰與機遇。對外,我們面對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氣候變化及科技帶來的挑戰,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未來的城市發展模式;廣東自由貿易區、「一帶一路」、大灣區的發展,以及在未來數年內落成的區域性基建設施,也會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同時,我們都需要處理香港面對的內部挑戰,包括人口和樓宇建築雙老化、土地供應緊張和市民普遍渴望改善生活環境等等。
 
香港特區政府於二○一五年初展開《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香港2030+》),以前瞻、務實及行動為本的方針,審視香港跨越二○三○年的規劃策略和空間發展方向,對香港內外的形勢作出策略性的回應。
 
《香港2030+》的規劃願景是要讓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我們建議三大規劃元素,分別是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以及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並將三大規劃元素轉化為概念性空間框架並輔以運輸配套網絡,引領香港的發展。
 
面對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香港2030+》建議推動不同策略增長區和為香港建立合理的土地儲備,並確立香港集約高密度城市和鐵路為本的發展模式。我們明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沒有獨步單方。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剛在十月公布的二○一七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發展智慧城市可以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成為更宜居城市」。《香港2030+》也提出了一套「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城市發展策略,包括可持續發展規劃及城市設計、智慧出行,以及綜合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基建系統三大方面。
 
我先講講可持續發展規劃及城市設計。集約型城市已被聯合國認定為二十一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它為市民,特別是長者,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時亦有助減低碳排放及不必要的出行。
 
集約型的發展模式,讓香港可以保留豐富的水體及綠化資源。我們的已發展土地,佔我們總面積大概四分之一。作為世界上其中一個密度最高的城市,香港也面對不少的挑戰,包括狹小的居住和工作空間、交通堵塞,以及熱島效應等。我們需要妥善地規劃土地用途,採用具抗禦力的城市設計模式,以改善生活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香港特區政府將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和推展不同的項目,例如在選定的市區地點進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提供便捷訊息服務及收集各類城市數據,加強城市管理。另外,我們亦計劃革新電子政府系統的開發技術及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
 
「智慧城市」這概念也落實到不同的工程項目,例如,我們在建設地下蓄洪設施時安裝水平感應器,以確保蓄洪池在最佳時間內蓄水,防止大量雨水因過早或太遲流入蓄洪池而出現滲漏的情況。另外一個例子(啟德河改善工程),我們在改造舊機場的工程項目中提高區內河道的排水量,同時美化河道與附近景觀,以提供休閒環境供市民享用,善用藍綠自然資源改善生活環境和提升城市抗禦力。還有一個例子(安達臣道石礦場重建計劃),是我們利用已修復廢棄石礦場的機會,加入防洪湖的設計,這個防洪湖可供市民在天氣良好時享用,亦可在極端天氣中用作防洪用途,減低下游雨水泛濫的風險。
 
第二方面,是智慧出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智慧出行是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目標是「希望透過應用科技利便市民規劃行程、善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減輕交通堵塞」。我們在規劃不同新發展區(古洞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的過程中,均採用公共交通導向發展概念,配以步行及單車。在部分新發展區(古洞北新發展區)內,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擬議人口將在新增鐵路站的500米範圍內居住。我們也會在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內興建環保交通走廊,提供環境友善運輸服務、行人道和單車徑,連接居住和就業地點、鐵路站及主要社區設施。
 
第三方面,建立具備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等元素的基建系統。T.PARK[源.區]是二○一六年開幕的設施。它主要是處理淤泥的設施,但也結合休閒、教育和自然生態的項目。除了每天可處理二千公噸淤泥焚化設施,還包括發電設備,也提供熱水、溫水和冷水的水療池,供市民享用。
 
在未來,我們會努力建立一個整體框架,涵蓋範圍包括廢物管理、可持續城市排水及排洪設施、全面的水資源管理等,務求實現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我們也會加強各種關鍵設施的設計和操作要求,提升香港面對極端天氣變化的抗禦力。
 
最後,我希望再一次感謝大會,也感謝各位嘉賓,讓我有機會在這裏分享香港在規劃和城市發展方面的努力和具體情況。我祝願世界城市日的各項活動圓滿成功!謝謝!

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6時54分

發展局局長在廣州出席2017世界城市日論壇開幕禮致辭全文 圖 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