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展「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附圖/短片)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一日)開展「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就填海選址、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及三個岩洞發展計劃,徵求公眾意見。公眾參與活動為期三個月,歡迎市民發表意見。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在記者會上說:「土地需求持續增加,香港需要有充足和穩定的土地供應。政府多年來採取具彈性、六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組合,透過更改土地用途、重建、收地、填海、發展岩洞及重用前石礦場,以配合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活環境的需要。」

陳茂波說:「要更靈活回應社會對土地需求的變化,政府決心大規模開發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儲備量要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日後及時提取,回應需求。」

他續說:「我們會在盡量減少對環境和海洋生態影響的大前提下,推展於維港以外填海,納入土地儲備。除填海外,發展岩洞也是土地供應的輔助來源。」

陳茂波表示,填海適宜用作土地儲備,因為不會影響現有土地用途,又能平整出相對大面積的土地以應付不時之需。填海區也可提供調遷地點,安置受其他發展計劃影響的居民及設施。填海亦是一個較環保的方式處理本港每天產生的剩餘建築填料。

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二零一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二年三月期間開展就「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進行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收到四萬多份意見。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分析,市民普遍支持政府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提供土地,並普遍認同以社會、環境及經濟效益作為指導原則的填海選址準則,當中市民特別重視對環境生態和社區的影響這兩項準則。

陳茂波說:「我們根據所收到的公眾意見,確立了選址準則,並甄選數個可進一步考慮的近岸填海及發展岩洞地點,於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諮詢公眾意見。我們會介紹各地點的機遇與挑戰,並希望收集主要關注事項,以便在往後的技術研究中深入探討。」

他表示,《施政報告》提出,五個可進一步考慮的近岸填海地點,分別是位於屯門的龍鼓灘、北大嶼山的小蠔灣和欣澳、沙田的馬料水,以及青衣西南,總面積可達600公頃。

除了五個近岸填海地點,政府將探索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近岸填海和人工島的填海總面積約2 000至3 000公頃。

至於岩洞發展,政府建議把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及深井污水處理廠遷進岩洞,釋放共約六公頃的市區土地。

政府完成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後,會盡快分析所收集的意見,完善各填海方案。就近岸填海地點盡快申請撥款,展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個別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以確定填海範圍。此外,由於龍鼓灘、小蠔灣和欣澳擬議填海地點均位於西部水域,因此政府會展開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研究西部水域填海計劃及附近基建及發展項目的累計影響。

政府短期內將會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區議會和其他相關持份者、法定及專業團體,介紹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以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

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的摘要亦已上載「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網站(http://www.landsupply.hk/),供市民參考。市民可於六月二十一日前透過電郵、傳真或郵寄提交意見。

Windows Media 格式

Flash 格式

附件:

相關連結: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57分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右二)、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左二)、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韓志強(右一)和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出席記者會,介紹「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