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介紹二○一三年《施政報告》中發展局措施(附短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一月十七日)在介紹二○一三年《施政報告》中發展局措施的記者會上的開場發言:

《施政報告》中就土地供應這方面由我向大家介紹。大家看到《施政報告》在房屋土地的篇幅,有理念、有願景、有目標,清楚交代了現屆政府未來在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房屋問題方面的整體施政藍圖。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了增加土地供應,以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理念,並且以改善香港市民居住空間為願景。為讓政府能適時提供足夠土地應付社會需求,《施政報告》確立了大規模開發新地、建立充裕「土地儲備」的目標。這工作是持續的,不應停頓的。政府會多管齊下、加大力度,善用現有已開發土地,同時開發可供發展用途的新增土地,增加短、中和長期的土地供應,滿足住屋和各種需求。

《施政報告》提出了十項增加短、中期房屋土地供應的措施。第一項是將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GIC)及其他政府用地改作房屋用途,預計可興建約11 900個住宅單位。規劃署會繼續檢視其他GIC用途的土地及其他政府用地,尋求將更多土地改作住宅用途。

第二項措施是將13幅合共57公頃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改作住宅用途,合共可供興建23 000個單位。規劃署正着手下一階段「綠化地帶」檢討,以求可釋放更多土地作房屋發展。

第三項是工業用地的檢討。規劃署上一輪的檢討結果是釋出60公頃用地作非工業用途,其中16幅合共30公頃會改作住宅,估計可提供20 400個單位。規劃署會在短期內展開下一輪工業用地檢討,增加房屋供應。

第四項是適度提高未批出或撥用的住宅土地的發展密度。此外,在處理私人住宅項目提高發展密度申請時,政府亦會採取同樣積極的態度,以求增加單位供應。地政總署亦正檢討土地行政程序,以及批地和補地價的流程,以求加快土地供應。

第五項措施是各決策局會將原來用途未能落實的土地盡快交出,改作房屋和其他社會有更逼切需要的用途。

第六項是研究放寬甚至解除現時適用於港島薄扶林和半山區,限制出售新土地或修訂契約的行政措施,解除該兩區發展的限制,釋放該兩區土地的發展潛力,用以興建公私營房屋。

第七項是落實在錦田南西鐵錦上路站和八鄉維修中心合共約33公頃土地,發展約8 700個住宅單位,並對周邊約110公頃土地進行工程研究,以備發展公私營房屋。此外,政府亦會積極探討現有及未來鐵路沿線的情況,以求發展更多住宅物業。

第八項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的物業發展項目,未來四年合共可提供約4.9公頃的土地,主要作房屋發展用途,預計可提供約4 700個單位。市建局亦會全力推展「需求主導」重建計劃,積極回應業主訴求,加快市區重建更新步伐。此外,市建局已在去年十月以先導計劃形式,開始了工廈重建,其中亦包括作住宅用途。

第九項是政府會加快行政審批程序和作出其他配合,使已獲規劃許可的住宅項目能盡早推出。過去三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共批准了57宗擬作住宅發展的規劃申請,預計共可提供45 000個單位。

最後一項措施是加快前鑽石山大磡村寮屋區、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前南丫島石礦場,以及安達臣道石礦場這四個不涉及收地的發展項目,我們會積極考慮利用私人發展商的開發能力,提供基建及配套設施,興建公私營住宅。這四個項目合共可提供約27公頃住宅用地,預計可供興建約15 000個單位。

各位朋友,我上述介紹的十項措施並不涵蓋所有土地來源。房屋土地供應主要來源有政府出售的土地、撥作公營房屋的土地、公營房屋重建項目、私人物業重建項目、市建局物業發展項目,以及鐵路物業發展項目。

我們相信上述十項措施有助增加和加快房屋土地供應。其中七項,現時已知短、中期可提供作房屋用途的土地已超過300公頃。

上述數字是基於現有資料和已知的項目所作出的估計,並不代表短、中期的全部房屋土地供應,例如市區重建項目,剛才提到只是未來四年,市建局會繼續推進重建工作。另外鐵路物業發展亦在探討中,亦未包括在內。此外,私人物業重建、更改土地用途、增加地積比率、放寬或取消薄扶林和中區的行政限制的效果亦未包括在內。此外,我們勾地表上還有土地。但由於土地房屋的發展和供應過程牽涉很多法定和行政程序,這些估算數字會包括處於不同階段的項目,因此不可以與其他例如運房局局長剛才提及的未來房屋供應數字直接比較或相加。

接着我想談談長遠土地供應,新發展區是長遠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按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時提出的規劃,可提供約533公頃可發展土地,其中房屋土地可建53 800個單位,是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的重要來源。我們正積極研究適度提高發展密度和公營房屋的比例,亦會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選址興建新居屋,以及適當引入「港人港地」。

第二個新發展區是洪水橋新發展區,研究範圍有790公頃,初步估計可提供超過400公頃可發展土地。我們會盡快制訂「初步發展大綱圖」,並進行下一階段的公眾參與。

除了新界東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外,新界北部地區仍有不少從禁區釋放出來及未發展的土地,部分具有高生態價值,不適合作發展之用,但區內其他土地,有一定的發展潛力。規劃署將會探討在新界北進行一個規劃研究,目標是建設一個規模與粉嶺/上水新市鎮相若的新市鎮,看看其可行性。

此外,規劃署亦會加快檢討北區和元朗主要用作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荒廢的農地,希望可以將257公頃研究範圍內的合適土地,盡快釋放作房屋發展用途。

由於珠江三角洲西岸、前海、南沙、橫琴等地區高速發展,加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他基建亦陸續上馬,香港的西北方將是發展重點。大嶼山特別是東涌佔地利之優,有利物流、旅遊等產業發展,更有利當地居民的當區就業。我們現正進行《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探討將東涌擴展為一個更具規模、更全面的新市鎮的潛力。我們亦會繼續積極探討大嶼山及新界西沿交通幹線地帶的發展潛力。

市民普遍認同香港需要更多土地供應、「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是必須的,其中包括維港以外填海及岩洞發展,以求建立土地儲備以應付不時之需。

我們會在盡量減少對環境和海洋生態影響的大前提下,積極於維港以外填海,納入土地儲備。我們提出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大嶼山北有兩個地點、屯門的龍鼓灘、青衣西南和馬料水近城門河河口一帶,土地面積共約600公頃。此外,我們認為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具興建較大規模人工島的潛力。若中部水域人工島輔以便捷的交通運輸,可望作為遠期擴展現有市區的新發展區。人工島方案有潛力提供總面積約1 400至2 400公頃的土地供應,聯同近岸填海地點,合共可提供總面積約2 000至3 000公頃的土地。

我們將於今年第一季展開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就近岸填海地點及人工島概念諮詢公眾,並選擇適當的填海地點,進行技術研究,以便盡快展開有關工程。

發展岩洞以騰空地面用地是增加土地供應的輔助方法。我們將會研究建議遷往岩洞的三項設施,騰出共約6公頃的市區用地,這三個地點是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及深井污水處理廠。渠務署已在二○一二年五月展開了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可行性研究,預計二○一四年年中完成。搬遷工程完成後亦可另外提供28公頃土地作房屋及其他用途。

此外,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在香港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潛力,包括研究發展在市區內連接現有或將建的建築物及設施的地下空間,以回應在市區龐大的社區及商業設施需求,更有效地利用現時經濟效益極高的土地。

土地開發需要很長時間,但社會對土地的需求量經常出現不可預見的變化。如果供應量不能及時作出調節,就會出現市場波動和其他社會後果。所以我們要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儲備量須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更靈活地於日後回應社會對土地需要的變化。政府決心大規模開發新地,以便日後及時提取,回應需求。

最後我要交代一下商業用地。在商業用地方面,我們會聯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運輸及房屋局,推動和協調將現有中環及灣仔政府辦公樓及GIC用地轉為商業用地的工作,及加快推動赤鱲角機場島北面商業區發展。

九龍東是香港另一個核心商業區,有潛力供應400萬平方米新增辦公室樓面面積。為加快釋放潛力,我們正研究搬遷九龍東兩個行動區內現有的政府設施,預計兩個行動區可共提供約50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

此外,啓德發展區的工程進展順利,啓德郵輪碼頭首個泊位和碼頭大樓會在今年年中啟用,公共房屋亦於今年陸續入伙。為用好機遇,配合九龍東的轉型,我們會檢視啓德發展區內用地的規劃,研究增加寫字樓及房屋供應,但以不影響未來五年土地供應為前提,並就研究結果進行諮詢。

活化工廈政策實施近三年以來,已經有13宗重建和49宗整幢改裝申請獲得批准,可提供約68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非工業用途。政府準備進一步放寬改裝整幢工廈的工程限制,增加商業及住宅用地供應。

各位記者朋友,除了剛才所述的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以外,財政司司長領導的「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將改組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全面統籌全港所有不同用途土地的開發和供應的計劃,調動供應,以應對需求變化,並定時向行政長官匯報。

通過善用現有土地和開發新增土地,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會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大規模開發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更靈活地回應社會對土地的需求,以改善香港市民生活和居住空間。我們會繼續務實進取地在開發土地工作方面迎難而上。

(請同時參閱開場發言的英文部分。)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16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