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題:措施確保香港有充足的食水供應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二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石禮謙議員的提問所作的口頭答覆:


問題:

據報,廣東省正面對五十年一遇的旱災。迄今為止,省內百分之六十五的地方已受到影響,導致農作物嚴重失收。內地有關當局表示,他們只能在2005年上半年維持按協定供水量向香港供應食水,但對於其後的供水量則不能作出保證。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已經或將會採取甚麼行動,應付輸港食水供應量將有所減少的問題;及

(二)當局會否開拓其他食水供應來源;若會,詳情是甚麼;若不會,原因是甚麼?

答覆:

主席女士:

(一)政府採取的「全面水質管理」政策,包括提供有效率和可靠的食水供應服務,保存和保護水資源及其環境,以及在相當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量循環用水。香港的東江水供應可追溯至六十年代中期。當時內地的最高領導層極為重視向香港供應淡水,因此保證東江水的供應源源不絕。這個承諾在過去四十年維持不變;溫總理更一再強調這個承諾會持續下去。而廣東省當局亦在近期向我們作出有關保證。

儘管如此,水仍然是寶貴的天然資源,政府和每一位市民都有責任節約用水。雖然截至2004年12月6日,香港水塘的總存水量保持約82%的良好水平,但鑑於廣東省出現旱災和水源短缺情況,我們已採取以下行動,以防患於未然:

(i)我們會繼續通過既定渠道,向粵方表達我們對當地目前的旱災的關注,以期密切監察和覆檢供水情況;

(ii)我們已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不斷向市民灌輸「節約用水」的概念。我們現正製作電視和電台廣告,使市民加深認識節約用水的重要;

(iii)我們已採取能鼓勵市民節約用水的收費制度;及

(iv)我們已在合乎成本效益的情況下,盡可能使用海水沖廁,以減少使用食水沖廁。

(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開拓新的水資源對香港極具策略意義。由於開發新的水資源需時頗長,水務署早於九十年代後期已展開一連串可行性研究,以期開發其他水資源,滿足香港未來的需要。在2002年,水務署認定了三個技術上可行的方案,能夠顯著增加水資源。這三個方案是擴大集水區、海水化淡及廢水循環再用。

擴大集水區的開發單位成本最高,而且可能造成重大的環境影響,因此暫時不予優先考慮。至於海水化淡,我們已展開詳細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藉著設立和營運一間海水化淡試驗廠,選定最適宜在香港沿岸水域使用的技術,以及評估這些技術的單位成本。試驗廠在上月啟用,預期可在明年下半年得出初步結果。

廢水循環再用方面,政府現正重點研究從污水處理廠排出的廢水「回收」可以再用的水,作各種非食水用途。要確保「回收水再用」的做法取得成效,必須得到市民的支持和接受。我們會進行試驗計劃,測試有關技術,並評估市民對回收水的看法。

首項回收水再用試驗計劃現正配合昂平吊車項目進行,經三級處理產生的回收水會用作沖廁用途。試驗系統預期在2005年年底吊車啟用時,與該處的污水處理廠一同開始運作。我們現正策劃另一項回收水再用計劃,把石湖墟二級污水處理廠排出的廢水作進一步處理,以產生回收水供附近使用者沖廁和灌溉花木,或者作其他非食水用途,例如清洗街道。待所需的規劃和詳細設計工作完成後,這項計劃將在2006年展開。

為了加強市民對回收水的信心,上述兩項試驗計劃會同時進行周全的抽樣化驗,以監察水質和與健康有關的數據。我們也會推行各項宣傳和教育活動,並收集市民大眾的意見。

上述各項試驗計劃在未來數年陸續得出結果後,政府便可檢討長遠的水資源計劃,確保香港未來有充足的食水供應。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星期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