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在立法會財政預算案辯論的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為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今日(三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財政預算案辯論的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

正如財政司司長發表的2006至07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指出,香港在2005年經濟表現強勁,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七點三。香港的整體經濟表現持續向好,二零零六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可望有百分之四至五的升幅。

事實上,樓市的表現離不開整體的經濟環境。隨經濟好轉,樓宇價格在2003年中至2005年初期間,增幅顯著,其後漸趨穩定。過去大半年樓市在利息走勢的影響下作出了調整,顯示出自由市場機制所發揮的作用,樓市因應市場情況的變化而靈活地自我調整。我們期望樓市可持續在自由市場秩序下健康平穩發展。

過往,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對樓市的發展、土地供應以及勾地表制度都提出過不少意見。在上星期的動議辯論中,亦有議員特別提到為何我們不把土地推出來給地產商去勾,又或者刻意推高勾地價,令土地供應短缺,租金上升等等。現在,我先講一講樓宇供應的情況。

有部分業界人士認為,去年新樓落成量從幾年前的高水平回落,樓市可能因而於未來數年出現斷層的現象。這些憂慮時有所聞,但從客觀的分析可見,根本沒有數據支持斷層的說法。2005年私人樓宇的總施工量約為一萬五千個單位,已經較2004年的一萬四千個單位稍為多。在兩三年前,許多發展商都因應當時的整體經濟和市場供應的情況,將建屋發展計劃進度拖慢。因此,我們預期未來一兩年樓宇的施工量,仍大致會維持現時的水平。不過,樓宇的施工量只是反映新樓供應的其中一項指標。實際上,在整體樓宇供應方面,估計未來兩至三年可供出售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約有六萬七千個,包括 -

第一,目前尚在興建中的單位大概有三萬九千個;
第二,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單位大約一萬六千個;
第三,政府賣出而可快將動工興建的土地可提供約二千個單位;及
第四,已完成補地價或修訂契約的住宅土地可提供的約一萬個住宅單位。

上述數字尚未計算兩家鐵路公司按照與政府協議的時間表預計可提供約七千個單位。由此可見,未來數年私人住宅的潛在供應量不少。此外,兩鐵較長遠的發展項目合共可提供五萬多個單位,而2007年開始,剩餘的一萬六千多個居屋單位亦將會分階段發售。

由以上數據顯示,所謂「斷層」的說法根本是站不住腳的。

自從政府於2004年1月宣布新的政府土地只會透過勾地表供應後,不時有人批評勾地表制度的運作。我認為有必要再次清楚闡釋政府的土地政策,讓市場了解正確的信息。我們的政策是土地供應應由市場作主導,由市場來決定何時和有多少土地出售。

有些業界人士認為透過勾地表供應的土地不足,政府應該恢復定期賣地。首先,我請大家注意一個客觀的事實。從私人住宅樓宇數據來看,透過政府賣地,包括以往的定期賣地和現行勾地表所供應的土地,而建成或將建成的單位,只佔整體供應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發展商一向都十分積極透過土地契約修訂而進行土地發展。2005年及2004年完成的私人土地契約修訂所涉及的單位分別有六千三百和六千一百個,較2003年的二千三百個單位有大幅的增加。由此可見,政府賣地只是多種土地供應來源的其中一種。

而事實上,新的「勾地表」內有四十五幅合共約三十八公頃的土地供發展商選擇,這些土地的面積有大有小,適合不同的發展用途,位置更遍布全港。此外,我們在未來五年內預留總共有大約一百三十八公頃的土地以供私人房屋的發展。因此,批評土地短缺的人士只是反映他們對實際情況一知半解。

為回應勾地價過高的批評,政府已在去年6月把勾地底價的門檻降低。地價的評估是由政府的專業估價師按照地產行業內廣為人知,也獲得廣泛採用的準則以及客觀的市場數據而作出。我們認為勾地的門檻不應只因發展商認為勾地價過高而不時調整。這個做法既不客觀,亦會對市場的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亦有業界人士認為,在沒有政府土地拍賣的情況下,地價缺乏清晰的指標,導致政府的土地估價偏高。他們建議政府恢復定期土地拍賣,讓土地有市場指標,減少估價的爭議性。

我想指出,土地拍賣成交的紀錄並非土地估價的唯一參考指標,而為了增加估價指標而進行土地拍賣更屬本末倒置。事實上,政府進行土地估價和評估補地價時會考慮市場及相關經濟因素例如息率、建築成本等,並以市場上相類物業買賣成交價以及其他土地物業成交記錄作為評估地價的參考,從而作全面和專業的評估。現階段我們看不到有需要恢復定期拍賣住宅土地。

正如上月發表的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所指出,現行「勾地表」制度是以市場為主導,而基金在其報告中亦留意到我們早前對制度作出的調整,並建議政府應在有需要時再作微調。這與我們一貫的做法是一致的。政府會繼續聽取業界人士就「勾地表」制度的意見,審時度勢,務求使制度更趨完善,並確保土地的供應充足,滿足市場的需求。

多謝主席。

2006年3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02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