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締造舒適環境促進步行

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今日(一月十四日)表示,政府有意為行人締造舒適的環境,使步行成為本港其中一個主要的交通模式。

他說,步行是往來不同地點最基本的方法,亦可能是往來短距離路程最有效率的模式。步行既有益健康,亦有助減少不必要的路面交通及污染。

曾俊華在亞洲智能建築學會的一周年晚宴致辭時表示,要推行這個意念,我們需要締造一個具吸引力、安全和方便行人使用的環境,這樣不但可以鼓勵市民步行,亦為步行帶來額外的樂趣。

規劃署數月前展開一項研究,就改善行人設施的規劃工作訂定四項指引原則。

曾俊華指出基本的原則是「行人優先」,在進行規劃時,我們必須以行人的角度及需要為出發點。

他說︰「首項原則是方便連繫。行人路線必須清晰而直接,在較長及上山的路線,應裝置電梯及自動行人道以鼓勵市民步行和照顧傷健人士的需要。」

「沒有人願意走不安全的道路,因此第二個原則是確保行人安全。行人路應與汽車分隔和具備足夠照明設施。」

「第三個原則是容易到達和舒適,行人道應要容易到達、無污染、及設計妥善,包括具備美化景觀、免受惡劣天氣影響的裝置及設有座椅等,以提供舒適宜人的步行環境。」

他說:「最後不能忽略的一個原則是吸引力及活力。我們需要在適當地點闢設行人專用區,以便進行多元化的活動,例如戶外表演、露天食肆、跳蚤市場,或祇是讓行人駐足逗留。」

隨著多項已規劃的鐵路工程相繼完成,例如西鐵、馬鞍山鐵路及將軍澳地鐵支線,本港大部分商業及住宅區均在可以步行到達地鐵或火車站的範圍內。

「我們應該善用覆蓋廣泛的鐵路網絡,並在鐵路沿線周圍推廣行人設施規劃,使需要展開較長路程的市民可以舒適地步行至地鐵或火車站。」

「我們已循這個方向發展了一段時間。舉個例說,現時絕大多數地鐵和九廣鐵路車站,均有全面的行人天橋和隧道系統接駁。」

「我們會繼續推廣這種構思,以確保市民能安步當車,從火車站可以到達附近的主要住宅區和商業區。」

「此外,我們會致力促進行人設施妥善連接其他非鐵路公共交通設施,例如巴士暨小巴總站、渡輪碼頭和電車站等,並鼓勵公共交通交匯處及火車站彼此結合。」

曾俊華表示,除加強行人設施與公共交通的接駁外,政府還會透過改善土地運用及行人通道規劃,方便市民在區內步行。

他說:「這樣市民不論在區內生活或工作,只要步行便能到達目的地如商店、學校、康樂及其他社區設施。」

曾俊華指出,火車站和商業區、商場、高密度住宅區之間應該更普遍使用高架行人道、地底行人隧道、電梯及行人輸送帶彼此連接。

在擠迫的地區,當局應多設行人專用區和廣場。這些設施在外國城市十分普遍,特別是購物區和遊客區。行人專用區內更可舉辦戶外表演或用作露天茶座等活動,增添生氣活力。

他說︰「在一些具重建潛力的市區地點,政府會全面規劃行人設施,從而改善區內的行人活動空間。」

「此外,我們審議新建築物或發展項目的圖則時,也可同時考慮把部份建築土地用作行人通道及公眾地方。」

曾俊華說:「希望我們日後不但有更多機會步行,而且更以步行為樂。」

二○○二年一月十四日(星期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