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來城市規劃新藍圖

  以下為署理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劉勵超今日(星期二)在中華總商會研討會上致辭全文:

  首先,我想多謝陳會長,邀請我今日向大家介紹香港的未來城市規劃和發展。在未開始介紹之前,我想藉此機會祝大家今年長袖善舞,運籌在幄。

  所有規劃的工作都要建基於一套理想、目標和預期的需要,但同時也要克服一些客觀的或主觀的因素所引起的困難,也要平衡各方合理的利益。城市規劃工作也不例外,政府早在1984年已訂定一套全港發展策略,也從1993年起開始檢討這套全港發展策略,並在去年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作為香港在未來13年(即至2011年)發展的指引。

  《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是一套為日後進行較詳細規劃的概括大綱,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需求為主導,再以現時的政策和標準為依據,從而希望達到四個主要的目的:

目的1:持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亞太區商業、金融、資訊、旅遊、轉口活動及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目的2:持續確保土地及基礎設施的供應充足,以應付工業、房屋、商業、康樂及經濟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3:保護重要的景觀及生態環境,並促進其價值。

目的4:減低市民所受的環境影響和改善現有的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水質、固體廢物的處理等等。

  決定我們如何規劃的需要是來自多方面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我們原先在九十年代初的估計,是要到2001年,香港的人口才會增至六百五十萬人。不過,事實卻是,在1998年中,人口經已達六百七十萬人。香港人口在過去幾年迅速增長,預計至2011年,人口可能增至八百一十萬,為了應付人口增長所帶來對住屋的需求,我們在現階段必須三管齊下地開拓土地,發展「策略性增長區」,這三管就是︰

(1) 開發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北;

(2) 進行填海工程;及

(3) 發展現行新市鎮內的剩餘空間及進行市區重建。

  政府過去一年提出的多項填海計劃,惹來很多反對的聲音。反對填海的人,批評政府不積極發展新界,卻去填海。這個批評對我們是不公平的。香港山多地少,可供發展的陸地只佔全港現有土地總面積的20%。雖然如此,持續發展新界經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政府現正積極研究如何增加新發展的新市鎮,例如將軍澳、東涌、大壕及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話,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可多容納17萬人。此外,政府已開展了兩項大型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探討新界西北及東北的發展潛力。目標是要在2011至2014年間,在新界發展多個「策略性增長區」,以容納32萬人口居住。

  按現時規劃,在香港現在至2007年以後所準備開發的土地,將會接近二千三百公頃,當中,只有近780公頃位於香港和九龍這些市區地方,而約一千五百公頃的土地則來自新界。換言之,從開發新界所得的土地,是從填海所得的兩倍半。政府會致力將稠密擠迫的都會區的人口慢慢分散到新界,目標是在2011年把目前新界佔全港人口的35%的比例增加至45%。不過,開拓新界土地,因為往往涉及複雜的收地問題及需要興建龐大的配套運輸及基建設施,發展時間可能比填海多出十年或以上。況且,我們也不應把整個新界變成一個龐大的石屎森林,取代我們的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因此,除了發展新界之外,我們有實際需要在某些地點進行填海。填海工程除了可以幫助舒緩短期及中期的土地及房屋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一些只能靠在某些策略性地點創造新土地才可解決的發展問題。

  舉例說,在中環及灣仔建議的填海工程,是要提供土地興建主要的運輸基建設施,以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是不能把它搬到新界去解決。同樣,雖然政府會在中環和尖沙咀等傳統商業區以外的地方規劃新商業中心加強各地區就業機會的平均分佈,減輕上下班時對公共運輸和交通造成的壓力。但根據我們研究所得的結論,中環填海區可提供的甲級優質商業用地所發揮的經濟功能,都不是本港其他地區在未來的十年八載所能取代的。可惜這個比較長遠的看法,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中,並未獲得各界人士認同。

  此外,也有很多人批評以舊啟德機場為骨幹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涉及過度填海。其實跟中環填海和其他發展項目一樣,政府在未提出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之前,是經過詳細研究,平衡各方的利與弊之後才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的構思特色,是利用原來啟德機場舊址的土地及已建的道路網絡,帶動附近舊區重建,從而滿足香港在未來16年32萬人的房屋需要。在九龍灣填海更有其策略性改善交通的功能,提供土地以興建主要東西及南北走向的道路及鐵路幹線,以徹底改善九龍東西兩部及東九龍與新界東北之間的交通連繫。

  除了開拓新土地,我們也會積極地重建舊的市區。經過去年仔細的研究,我們經已確認了在鬧市當中有那些地區是需要重建的。這些計劃涵蓋的面積有七十六公頃之多。涉及一千四百幢舊樓,和三萬五千個家庭。而為了加快重建的工作,政府會成立一個有法定權力的市區重建局,我們現正全力籌備市區重建局條例草案,打算在本年提交立法會討論。當市區重建局成立之後,我們希望各項重建計劃所需的時間能由平均十二年縮短至平均六年,而政府亦會為市區重建計劃作出更大的經濟承擔,協助市區重建局進行目前土地發展公司因自負盈虧的營運原則而未能推行的計劃。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斷推動和鼓勵重建舊的工業區。規劃署經已成立特別處理小組去積極研究如何把舊工業區的土地用途改變,由九六年七月至九八年十一月約兩年的時間,已經有約六十四公頃的舊工業用地改變為其他用途,例如商業及住宅發展用等等;另外,規劃署亦已將五十六公頃的未發展的一般工業用地,重新規劃作其他非工業用途。不過,政府也會繼續預留土地為未來發展工業、例如高科技工業之用。

  提到高科技工業的發展需要,正如特區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創新和科技,是可以提高生產力以及增強競爭力的。為了協助工業界推動科技發展,政府動用了三十三億元在大埔白石角興建的科學園,現正依期進行,科學園第一期將在2001年正式啟用,而其後的第二,第三期也會分別在2015年前相繼完成,香港的科技基礎設施必定會日趨完善。

  先進的科技除了能為香港的經濟拓展出新的領域,更能為我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其實,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政府也致力改善環保工作。環保意識也正在不同層次的城市規劃中展現出來。政府自去年九月便積極推廣「減少廢物計劃」,目的在於減少約百份之五十八的廢物繼續搬往堆填區,並把現時堆填區的壽命持續至2019年。此外,我們也希望透過環保的科技,包括焚化及收集堆填區產生的甲烷氣,把廢物轉成能量。有關的研究將會在今年3月完成,估計最快到2007或2008年時,每年將可生產二億六千萬瓦特(watt)的電量,足夠應付至少1500個家庭的需要,並同時省回納稅人每年七億五千萬元的廢物處理費。

  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計劃每幢大廈引入廢物分類的設施,以及增加大廈內處理廢物的空間,好讓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的工作能更有效地進行。有關的建議將透過修訂建築物條例而落實,而我們估計修訂條例將可在今年內完成。除了在廢物處理方面落力之外,在空氣質素方面,政府將悉心策劃管理有效的運輸交通,並且繼續鼓勵在鐵路投資,希望透過鐵路這種比較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減輕運輸交通對未來都市環境造成的影響。在今年年初即將開展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也是和未來城市規劃息息相關、互相呼應的。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環境保護需要顧及外,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也考慮到提供一些設施,一方面既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一方面亦可加強本港對外來遊客的吸引力,例如我們剛完成了新界西南的發展策略檢討,並會在三月初向外界諮詢,討論如何在不破壞天然景色的前題下,發展大嶼山及離島地區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消閒休憩的好去處。同樣地,我們即將會開始研究發展新界東南主要是西貢區作為一個消閒和康體活動的地區。

  此外,在西九龍的填海區和東南九龍的發展區,我們也有計劃提供興建國際水準的文娛表演中心和體育活動場館的地方。

  除了旅遊業,我們也深切注意到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對作為香港經濟基石的中小型企業,以致對製造業和運輸業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持續加強與內地方面的聯繫,「香港與內地跨界大型基建協調委員會」的鐵路及道路小組對跨境的深港西部通道和伶仃洋大橋研究的工作正加緊進行。有關的研究的第一及第二期已詳細考慮這兩項運輸基建的可行性、及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等等。這項研究將在本年六月正式完成,有助於特區政府對興建這兩項基建作出決定。至於第三期的工程研究將待第一及二期研究諮詢完畢後才會開始。

  剛才提到房屋、環境、科技、商業、工業、旅遊以致跨境發展的需要時,大家都可能會留意到,我多次用了「持續」這兩個字。我們的廿一世紀都市發展藍圖,將會維繫在「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上。

  「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耗資4,000萬元的研究,預期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旨在制訂一套電腦輔助的決策機制,列出各種符合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考慮因素,幫助政府在制定和審核各項政策措施時,確保我們未來整體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研究亦會建議改變現行行政架構,以改善決策程序。

  各位朋友,在回歸祖國後的香港、在準備邁向21世紀的香港,面對科研發展和資訊傳遞一日千里的香港,我們要加倍努力保持她作為一個突出的現代國際都市的地位。除了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市民對他們的居住環境的期望和要求,愈來愈高。城市規劃的工作和未來城市的藍圖已不是政府的專責。為此,我們將在今年稍後時間,向立法會提交法例草案,修改現時的城市規劃條例,一方面加強市民在這方面工作的參予,一方面也精簡審批程序,使我們的城市發展能與時並進。香港是我們的家,所有市民都是家庭的成員,我們很歡迎和需要各個成員為策劃我們下一個世紀的居所共同努力的。

  謝謝各位。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星期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