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五題:提升防洪能力

  以下是今日(十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慧琼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上月香港遭遇特大暴雨,政府更首次發出「極端情況」公布。據報,港鐵站、購物商場和幹道等廣泛地點出現嚴重水浸,令交通陷入半癱瘓狀態。隨着風暴潮的次數和降雨紀錄近年不斷創新高,有市民擔憂極端天氣將變得常態化。就提升本港的防洪能力,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何計劃檢視及提高各區雨水排放系統的承受能力,以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會否考慮精簡相關的顧問研究、工程設計及施工程序,以加快推動相關系統的改善工程;

(二)在設計和規劃新發展區的基建設施時,會否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包括增加植被覆蓋、建造更高的堤壩、改善雨水排放系統,以及加強建築物的防洪能力等;

(三)有何計劃檢視各低窪地區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政府會否優先改善該等地區的雨水排放系統;

(四)有否計劃檢討現行規管地下停車場及商場地庫等地點排洪能力的設計指引,以減少該等地點在暴雨期間發生水浸的情況;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五)會否加強宣傳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市民的防洪意識;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本港近月受連場暴雨影響,香港天文台九月七日晚上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其後雨勢既急且大,天文台總部更錄得一小時雨量為158.1毫米,是自一八八四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九月至今(截至十月十二日),天文台所記錄的累計雨量已達1 500毫米,佔全年平均雨量約六成。儘管面對上述特大暴雨,香港雨水排放系統的整體排洪能力仍發揮了功用,令社會得以在最短時間內回復正常運作。

  當天文台預測有暴雨來臨時,渠務署會預早派遣巡查隊伍到達容易受水浸影響的地點,迅速進行檢查和清理淤塞的雨水排放系統。此外,每當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渠務署會即時啓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按各區降雨及水浸狀況,加派緊急應變隊伍,處理水浸事故及清理淤塞渠道和河道。當暴雨過後,渠務署亦會主動巡查主要渠道和河道,清理雜物如泥石、樹葉、垃圾,甚或進行緊急維修工程,為下一次暴雨來臨前作好準備。

  就李慧琼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及(三)香港雨水排放設施的設計媲美一些國際先進城市,包括新加坡、東京和倫敦,而部分設施的標準甚至更為超越。渠務署一直努力不懈提升雨水排放設施的排洪能力,現正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當中包括興建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另有18項防洪/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正在規劃中。因應近期的水浸事故,我們正檢視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項目的推展優次,以盡快改善較高水浸風險的地區(例如港島東區、黃大仙區及其他低窪地區)。此外,渠務署亦會採取一切可行方法,例如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進行同步招標工作,盡力縮短工程設計、採購及施工時間,以盡快開展和完成改善工程。

(二)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香港亦必須以具前瞻性的策略,積極應對這個挑戰。為加強本港的防洪能力以應對氣候變化,渠務署參考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二○二一年發表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在二○二二年八月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統手冊》,為設計和規劃基礎雨水排放設施提供最新數據及指引,包括因應氣候變化而出現降雨量增加及海平面上升的設計要求。

  渠務署亦積極建議在新發展區採用「藍綠建設」的設計元素,包括蓄洪湖泊、雨水花園、綠化天台及其他綠化設施,以減低排洪設施的負荷,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為進一步應對近年越趨頻繁的極端天氣,渠務署作出超前部署,已於二○二二年展開一項「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目的是評估氣候變化至世紀末對本港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以及制定全新全面的全港性防洪管理策略。預計有關研究將於二○二四年完成。

(四)渠務署不時與地區屋苑管理公司聯繫,就如何防範屋苑地下停車場及地庫等設施發生水浸事故,提供技術意見,包括優化其排水設計、實施改善排水措施如加裝水泵、水浸警報系統和安裝擋水板。

(五)渠務署一直透過政府電視宣傳短片、刊物、應急演練及其他活動,例如開放渠務署防洪設施供市民參觀及外展教育計劃等,向市民大眾宣傳和教育有關水浸風險和應對措施,以增強其防洪意識和應急準備。另外,渠務署設立了一條24小時電話熱線2300 1110,市民可致電熱線報告水浸個案,讓渠務署盡速處理。
 


2023年10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