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更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增加社區設施以優化生活環境」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十二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更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增加社區設施以優化生活環境」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議員今天就如何更好地規劃和提供各項社區設施和服務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正如我今早在開場發言時強調,政府各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會因應其負責的政策範疇及發展需要,適時制定、檢討及更新相關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劃標準》),大原則是「以人為本」。在過程中相關政策局和部門自然會考慮收到的意見,有時亦會展開顧問研究,因此指控《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修訂時沒有進行諮詢是不公道的。至於個別設施和服務的實施及推進時間,須視乎相關政策局/部門的資源運用優次,以及個別項目在工務工程計劃內的優次。一般而言,政府需要考慮當區人口、現有設施供應和使用率等因素,訂立實施項目的優次。依照過往的經驗來看,往往這些項目在實施的時間上未必能符合議員或當區市民的期望。郭偉强議員在剛才發言提到一些閒置用地,他所舉出的數個例子其實不是閒置用地,該些用地已定了用途,只不過相關部門在落實用途時,可能在資源的配合上跟不上,所以出現時間上的一個大落差。

主席,就議員所關注的問題,其實涉及不同政策局的範疇。我現在嘗試綜合回應其中的數個重點,未能在我的回應中所覆蓋的,我會在會後把各位的意見轉達給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作進一步的跟進和考慮。

(一)公眾街市

有多位議員都非常關心公眾街市這個議題,而早前立法會亦有就此進行討論。現時《規劃標準》建議在規劃公眾街市時,除考慮有關地區人口外,亦應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包括人口組合、社區需要、附近公私營街市設施及新鮮糧食零售店的數目等。就此,剛才鄺俊宇議員提及不知為何有此改變,但如果鄺議員翻查紀錄就能了解,這是審計報告提出批評後經調整的方案。政府明白,領展和私營機構營辦的街市存在不理想和不穩定因素,我們認為在情況許可下應適當地加強公眾街市設施,包括興建新街市及提升現有街市。

食物及衞生局現時的構思是尋找合適的策略性選址,條件包括鄰近鐵路站和公共運輸交匯處,以及面積較大的用地,用以發展成為跨區的「龍頭街市」。在未來十年,東涌新市鎮擴展區及洪水橋新發展區是兩個最具規模的新發展區,現時政府在這兩個地區分別物色合適的地點,以興建新的公眾街市。政府期望兩個新位於策略位置的公眾街市,可發展成為跨區的「龍頭街市」,即服務範圍不單涵蓋東涌新市鎮擴展區及洪水橋,亦可輻射至整個東涌及天水圍地區。

(二)社福設施

在社福設施方面,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相關設施的供應。社會福利署(社署)會聯同其他相關部門,從公營房屋發展、私人發展項目、空置公共房屋單位及空置校舍中物色合適地點,以增加資助服務的供應。

就公營房屋發展而言,根據現行機制,規劃署或房屋署會就具潛質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新發展區或用地,與包括社署在內的相關各部門及機構商議,以及諮詢相關區議會的意見,從而在有關房屋項目中,就社區設施的供應作出規劃。

至於私人發展項目,規劃署會因應社署提出的要求協助物色合適的用地或項目,在規劃及技術可行並且有實質需要的情況下,通過在合適的政府擬售土地或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中,加入適當的要求以提供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當中包括福利設施所需的樓面。現行機制具靈活性,亦能有效回應社會上對各類設施的不同需求,並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

此外,社署亦會積極物色空置的公屋單位及空置校舍改作福利設施,例子包括把屯門小欖醫院舊址及觀塘啟能庇護工場及宿舍舊址重建為綜合康復服務大樓,以及把三間空置校舍,即屯門良景邨前基良小學、大埔富善邨前基正小學及西貢蠔涌前西貢中心小學,改為綜合福利服務大樓等。

我們知道市民亦特別關注香港人口日漸老齡化的大趨勢,正進行公眾參與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亦就此有不少着墨。為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政府已於二○一四年宣布委託安老事務委員會(安委會)籌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計劃方案」),以加強安老服務的中長遠規劃。

安委會的其中一項初步建議是加強安老服務的前瞻性規劃,令資助服務的供應能應付長者對長期護理服務未來需求的增長。報告建議除了應加緊物色合適地點來提供安老服務設施外,亦應重新在《規劃標準》為不同長者服務設施訂定按人口數目釐定的規劃比率。安委會目前正就「計劃方案」的框架和初步建議進行公眾參與活動至本年年底。在諮詢公眾意見後,安委會將會為「計劃方案」的框架和建議定稿。如一切順利,預期安委會將在明年第二季就「計劃方案」向政府提交報告。

(三)交通配套設施

政府的運輸政策是以公共交通為本,盡量鼓勵市民不靠私家車出行。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政府提供泊車位的政策是優先考慮及配合商用車輛的泊車需求。商用車輛,特別是貨車及旅遊巴士,負責客貨運輸,在日常運作中對泊車位有實質的需求,在物流業、旅遊業以至整體經濟方面擔當重要角色。至於私家車,政府會在整體發展容許之下提供適量的泊車位,同時不致誘使原本準備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轉用私家車而令附近道路擠塞。

過去五年,領牌私家車的數目按年增長約5%。若私家車數目持續增長,政府不可能不斷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提供私家車泊車位以配合,此舉亦會間接鼓勵市民購買私家車。就此,運輸署一直有留意全港泊車位的供求情況,並已展開泊車政策及標準檢討研究的前期籌備工作。有關檢討會優先考慮及配合各區的商用車輛的泊車需求,並會因應日後的檢討結果研究改善措施,包括更新《規劃標準》。

近年私家車車輛數目增長快速,遠高於人口及住戶的增長,除了對交通及環境尤其是空氣質素帶來影響外,亦對道路及停車場的需求構成壓力,這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因此,香港的長遠規劃方向着重如何有效地管理未來的交通運輸需求,並善用現有及新建交通基建的剩餘承載量。透過《香港2030+》建議的「概念性空間框架」,我們希望能有助實現一個更加平衡的「居所與職位地點分布」,一方面能減少長程跨區上下班的出行交通,特別是往來新界區和都會區間的出行活動,從而減輕對運輸系統的負擔;另一方面亦能有效地利用繁忙時段內,在非繁忙交通方向所剩餘的承載容量。

(四)工商業用地和設施

在工商業用地和設施方面,政府會繼續各項增加供應措施,包括將核心商業區內合適的政府物業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作商業用途;起動九龍東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以及在各項中長期土地發展的規劃中,包括各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預留土地為工商業及其他經濟活動提供更多空間。這些措施相信大家已經十分熟悉,我在此不贅,但我想以電影院為例,簡介政府在增加工商業設施方面的最新工作。

我們明白市民對到戲院看電影以作消閒娛樂的需要,亦希望推動香港電影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們已採取了一系列短、中和長期的措施以增加戲院數目。短期而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建築署以試驗性質,合作展開一項工程計劃,在北區大會堂的演奏廳加設電影放映設施及進行相關提升工程,以方便居民入場觀賞電影。有關設施將於明日(十二月九日)啟用。商經局會根據這項試驗計劃的經驗,探討應否及如何在其他地區的合適政府場地增設或提升電影放映設施。

中長期而言,商經局正與相關政策局和部門研究,考慮通過賣地的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的發展項目中加入電影院。商經局亦與有關各方緊密聯繫,探討在重點文化及娛樂發展區域預留空間發展電影院的可行性,以實現電影院與區內文娛設施間的協同效應。

在這裏我順帶回應張華峰議員對於中環街市用地的評論。中環街市這座歷史建築是「保育中環」幾個項目之一,由市區重建局推展。過去幾年雖然經過一些波折,但仍然在推展之中,目前進度良好。

(五)其他設施和服務

議員提及的其他設施和服務眾多,我不能夠在此逐一回應,例如在醫療服務方面,政府已預留2,000億元以推行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康樂設施方面,由二○一一年至今年十一月初,政府已完成相關建設及提升工程共21項,工程預算費用一共124億元;學校用地方面,教育局會參考學齡人口推算,並且考慮現時各級學生的實際人數等因素以進行規劃。就許智峯議員對幼稚園學額的意見,我想報告一下。教育局正以提供幼稚園學額作為長遠目標檢討幼稚園學額的規劃標準,將學額由現時每1 000名三歲至六歲的小朋友,設250個全日制學額和730個半日制學額,按需要修訂到全日制及半日制學額各500個,以應付殷切的需求及支援在職的家長。

事實上,要如何更好地優化各項設施和服務的規劃和供應,正如我在開首所說,需要各持份者和相關政策局和部門繼續深入討論。

(六)長遠規劃

主席,有數位議員質疑長遠規劃的需要。就此,我也想說幾句。首先,《香港2030+》作為策略性的規劃,當然不會就《規劃標準》的每一個標準進行檢討,因為有關檢討工作是持續進行的,而策略性規劃是要就香港土地及空間規劃和發展的大方向提出建議,避免我們重蹈覆轍,出現過去數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造成樓價飆升,窒礙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情況再次出現。

與此同時,《香港2030+》亦提出政府就各個規劃大課題的適時回應,例如我們提出了「行人友善」、「長者友善」的策略性方針;建議增加人均休憩用地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的規劃目標;勾畫出提升宜居度和提升環境容量的規劃願景,亦指出住宅單位長遠來說需要採納通用設計以照顧長者的需要。

此外,正如我早前在此回覆容海恩議員的有關口頭質詢時指出,相關部門在籌劃和推展社區設施時,一直依循地盡其用的原則。若政策局和部門提出需要預留土地或空間興建社區設施或提供服務,規劃署及政府產業署會在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包括土地用途、周邊環境、規劃參數等後,預留合適土地及處所,在合適的情況下盡量以綜合形式集中設置各類配套的設施和服務,務求善用土地,並方便市民前往。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地盡其用的原則,在長遠規劃時盡量以綜合形式提供社區設施和服務,甚至考慮將部分合適設施設於私人發展項目,以進一步騰出更多空間作其他發展,又或是保留這些空間用地用作休憩用地,讓地區,特別是建築物密集的現有市區,長遠來說有更好的周遭環境。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開發土地與環境保育從不牴觸,更可齊頭並進。《香港2030+》倡議在創造發展容量的同時,積極提升環境容量,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們要確保發展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亦要考慮如何善用香港豐富的「藍綠資源」。有見及此,我們建議為香港制定概念性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規劃框架。我們會從促進生物多樣性及改善環境兩方面着手,藉此積極地創造、提升環境容量,並令現有的容量得以再生,例如我們建議保護具高生態價值的地點、推動環保運輸基建以及轉廢為能等。我們亦建議改善郊野公園的設施及與市區的連接,從而方便並鼓勵更多市民多欣賞自然環境。此外,《香港2030+》建議加強市區綠化,包括設立/改善旗艦公園、推行都市森林策略及管理計劃,研究引入「綠化指數」等。

《香港2030+》的各項建議,我們會在公眾參與完成後進一步檢討和優化。有關具體建議能否成功落實,特別是如何可以將更好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納入《規劃標準》,需要相關政策局和部門通力合作,特別是當中不少建議涉及不同政策範疇,需要進一步研究有關措施的具體細節和所需資源等。

更重要的是,在《香港2030+》的整個研究過程中,規劃署諮詢了各個政策局和部門就不同土地用途的需求,估算出長遠來說香港尚欠約1 200公頃的土地,而當中的700公頃,正正是今日各位議員和地區人士希望可以多提供、快落實的休憩用地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有土地、有空間,我們才可考慮如何更好更快地提供市民所需的不同設施和服務。未能適時提供土地空間,要讓市民有一個配套完善的宜居社區只是空談。一方面要增加房屋供應,增加學校社區設施的提供;另一方面要力阻我們在增加土地供應的工作,甚至指香港有大量的土地,並不缺地,這說法是偽善的。在此我呼籲各位議員支持我們在短、中、長期各方面土地供應的工作,急市民所急。

主席,剛才在各位議員的發言中,還有數點我想回應一下。第一,是對於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的批評。梁耀忠議員、羅冠聰議員和好幾位議員提到城規會的組成、運作和決策,指控其缺乏透明度,甚至黑箱作業,更指控涉及利益衝突。我必須嚴正指出,這些指控是不公的,也是罔顧事實的。城規會是《城市規劃條例》下組成的獨立法定機構,其運作受相關條例規管。除官方成員外,城規會目前的約30位來自各個界別的非官方委員,在各自的行業有一定的地位和能力。他們願意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出席會議,審議各項法定圖則和規劃申請,期間這些程序都有法例列明,是公開和透明的,我在開場發言時已說明其中一些程序,在此便不再重複。但我可以說,在眾多的諮詢委員會中,城規會的職責、工作量和對外的透明度和開放程度可說是數一數二。這約30位非官方委員分別來自建築、工程、規劃、大專學術界、法律、醫療、商界、環保,可說是多方面的,並非如一些議員所指,傾側於地產發展。我希望議員和社會人士不要因城規會的個別決定不合心意、不符自己的期望和訴求,就隨意抹殺城規會的工作,甚至詆毀城規會委員。事實上,政府過往的土地用途改劃建議,被城規會否決的先例也有不少。

主席,第二點是關於規劃標準與準則。剛才謝偉俊議員問我《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地位是如何。主席,這是一本手冊,列出政府釐定各類土地用途、設施的規模、位置、地盤規定的準則。手冊適用於研究、擬備或修訂規劃圖則及發展管制的決定。目的是提供基本指引,確保規劃過程中政府可保留足夠的土地進行社會及經濟發展,以及提供合適的公眾設施配合市民需要。這是一套規劃的工具,亦是一套規管發展的工具。除了發展之外,當中亦就環境規劃、保育自然景觀及生境、保存文化遺產及市景提供指引,從而提高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縱然這不是一個法定守則,特區政府會盡量跟從。

主席,準則是死的,規劃是活的。土地樓房是幾十年不變的,但居民和服務的需求隨時間轉變而改變,所以我們要應對人口老化、社會需要。與其死板地訂立準則,甚至如某些議員提出將此變成法定要求,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是更要「以人為本」去規劃社區提供的服務,以更加靈活變通的方式去規劃土地空間的利用,令土地空間不會成為提供服務的障礙。今天,很多議員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如「一地多用」,將不同的設施放在同一用地。我們會在未來積極考慮能否更靈活提供社區設施空間,包括在私人發展中加入社區設施。

主席,第三點我想回應的是議員們提到的一些落實規劃意圖的工作。不少議員提到過往新市鎮,例如沙田的規劃和落實時的做法,有值得參考的地方。我想指出一點,就是過往政府有一個拓展署,負責統籌新市鎮各項工程和設施的落實,包括各項社區設施的興建及提供的時間表。我們現時有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和啟德辦事處,專責統籌九龍東的轉型和啟德發展區的落實。我們提議成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正正是針對這些大型規劃項目的統籌和落實,希望能夠有一個專責的跨專業團隊,令這些大型發展項目能更加以人為本,在規劃和落實工作時更有效率、服務好市民,令到一些好像剛才郭偉强議員提出的,「曬了太陽」很久但仍未能落實的一些設施能夠通過這個方法更及時地落實。

主席,第四點我想回應的是關於陳克勤議員所提出的觀點,我覺得很有見地,就是提供設施究竟應是滯後還是超前。可以這樣說,以往不管是交通基建還是社區設施,都是在推動相關新發展區或新市鎮項目時,交給不同部門去落實。由於每個部門執行項目的優次排序有所不同,在內部爭取資源時,排序有時未完全一致,以致部分設施和原本在當區諮詢時所提出的時間,有比較大的落後。舉例來說,有不少新發展地方,人已經搬進去,但公園和其他地方仍未做好。當區居民的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也接受這方面的批評。因此,陳議員剛才說,我們可否用超前的想法進行工作,這也是我們在《香港2030+》提出來的,希望「以願景帶動」來推動,尤其是交通基建,不會像以前一樣,待居民逐步搬入到某個階段,計數之後覺得需求存在,才籌劃和興建,這樣中間的落差時間會較長,對於先遷入的居民相當痛苦。因此,我們在《香港2030+》提出,日後應用「以願景帶動,以增加容量」為指導,提前做好規劃和研究的配套工作,甚至實施的時間可以提前一點,這樣很多地區矛盾可因而化解。當然,這對於政策局來說,在做法上、在思維上跟過往頗為不同。在未來的日子裏,當我們做完《香港2030+》的公眾活動參與之後,要推動落實執行時,這是我們要面對的。我們也在建議中提到,日後如真的要這樣做,很可能要在政府內部成立一個更高層的,不是由局長領導,而是一個由更高層領導的一個跨局、跨部門架構,才能統籌協調,並在資源上獲得配套。

主席,我亦想在這裏簡單扼要回應,並在紀綠中反映,對於有部分議員指香港出現「官商鄉黑」勾結的情況,我覺得這些指控是毫無根據的。如果大家有這方面的證據,歡迎拿出來。我很希望大家不要再糾纏於這些口號以轉移視線,甚至拖慢我們土地供應的工作。我同意我們的工作有不足之處,有檢討的空間,但對我們和公務員同事公道一點,在工作過程中,儘管有不理想的地方,但指控出現「官商鄉黑」勾結的情況,是遠遠脫離事實。

主席,最後我有感而發想再多說一點,我的工作經常要接待海外來港考察和訪問人士,亦時常要就規劃工作到外地進行交流。事實上香港是一個高密度發展城市,我們別無選擇,因為香港只得1 100平方公里的地方,山多人多。我們已開發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二十幾,人口卻有720萬,在已發展用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概約27 700。全世界大城市排名中,人口密度排名高於香港的只有印度孟買和孟加拉達卡。這當中有其歷史原因。要將一個高密度城市轉變成一個低密度城市是不可能的,但同時我絕對不接受剛才鄭松泰議員所說,我們這個高密度城市如果要達到宜居,必須將標準扭曲。絕無此事,亦絕對不會。

雖然我們人口多,已發展用地少,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但相對比較集中。一直以來,我們是以混合、集約土地用途及公共運輸為主的規劃模式發展。目前來說,我們的交通運輸有九成是公共交通,其中四成以上是軌道交通,即鐵路。在地鐵站500米範圍內,大概覆蓋我們居住人口的45%,就業機會的75%。二○一四年公布了鐵路發展策略,在興建七條鐵路延線後,至二○三○年代中期前,我們在鐵路站500米範圍內覆蓋的人口是75%,覆蓋的就業機會是85%,所以是相當方便的。在這地方,雖然我們每人居住的地方很擠迫,但在《香港2030+》中我們亦提出願景。我們知道要增加每人居住的呎數並不容易,因為貴,但我們會努力。所以我們建議在公共空間、社區配套設施各方面的規劃,剛才我已說過,一個提升至2.5平方米;一個提升至3.5平方米。我們這地方如此小,但城鄉郊野共融,除了剛才所說在500米範圍內的覆蓋外,我們是相對較容易到達海邊和郊野公園,令大家在緊張生活之餘,在如此擠迫的環境下,若有需要可較容易到達郊野舒暢一下。因此,很多由外國來港考察我們規劃事宜的人士,都認為香港作為一個高密度發展的城市,而又可做到宜居,是有很大的空間作為世界上其他城市的參考。

我們的工作儘管未能完全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我亦希望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令到驟耳聽下去香港好像是一個非常黑暗和非常絕望的社會,我覺得這樣做是不負責任,亦對我們的社會無益。

剛才梁國雄議員提到我們的海濱,提到他去示威的時候不能走出海濱。當然他有沒有申請我也不知道,但他剛才的說法,我覺得是在不必要地挑動社會上的一些矛盾。

各位,我們在中環海濱所舉辦的節目,其中有一個是美酒佳餚的活動,參與的很多都是中產市民,這些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去。在那兒辦星夜之下的交響樂(表演),是免費入場的。其實在星期六和星期日,若你走到添馬公園,會看到很多人一家大小地在那兒鋪一張布在野餐。這是為大家而設的空間,絕對不是有錢人才可以享用。而且我們日後發展中環海濱的時候,亦會承接着之前多階段的公眾參與,其重點並非商業發展,而是有一個很容易讓市民到達的地方,讓他們帶同家人在那兒進行各適其適的活動,而且也不需要很多花費,便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下午或晚上。多謝主席。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0時18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