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求進的渠務工程

兩個月前,我與大家分享了渠務署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貢獻和經驗。不久即欣聞渠務署在2014年國際水協東亞地區的項目創新奬中,勇奪「溝通及推廣組別」大奬、「小型項目組別」榮譽奬,以及「設計組別」大奬,實在值得港人引以為傲。

國際水協是一個水資源領域的國際組織,它設立了兩年一度的項目創新奬,目的是表揚世界各地表現卓越、意念創新的水利工程項目。渠務署得奬的項目包括在防洪和污水處理兩大工作範疇,亦涵蓋了規劃、設計和建造,以及運作流程各個階段;印證了署方在工程管理各個環節精益求精,盡力做到最好,繼而得到國際肯定。在此,讓我和大家分享渠務署的三個得奬項目。

「溝通及推廣組別」大奬-與持份者共商同理
政府推展大型工程計劃,公眾參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這有助平衡「環境」、「發展」及「社會」三方面的需要。持份者在過程中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尋求共識,使項目達致可持續的發展。

渠務署負責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這矚目的大型工程項目,在規劃階段,署方已廣邀持份者出席公眾參與活動,共商同理。考慮到市民普遍對岩洞污水處理廠這個新概念比較陌生,在剛完成的可行性研究,署方就以嶄新的「體驗性、多平台及標誌性」方式來推展公眾參與活動,讓公眾深入瞭解搬遷計劃,充份表達意見。

首先,渠務署邀請市民與持份者,實地參觀全港首個岩洞污水處理廠-赤柱污水處理廠,讓參觀者親身感受和體驗岩洞內外的環境,並透過署方特製的一台小型除味裝置,感受除味設施的效能。此外,除了一貫的溝通平台即公眾論壇、社區小組會議、聚焦小組會議、巡迴展覽、互聯網站、工程通訊、宣傳短片、24小時熱線等,署方又創造了標誌性的親善大使「土撥鼠博士」,以深入淺出的卡通短片介紹搬遷計劃,以及未來岩洞污水處理廠的運作詳情,務求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讓大家緊貼搬遷計劃的最新動向。

結果,這項配以嶄新意念的公眾參與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加強了市民大眾對岩洞污水處理廠的認識,達到了積極與持份者溝通、共同優化及推展工程的最終目的。

「小型項目組別」榮譽獎-處理污泥的創新技術
沙田污水處理廠是全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每年需要處理約8,400萬立方米污水。以往每年要處理42,000公噸污泥,相關耗電量達1,000萬度電。為了使到污水處理的運作更具成本效益,渠務署研發了一套「混合沉澱」技術,讓沉澱、生物處理及污泥濃縮等程序同步進行,成功減省處理污泥所需的時間和能源。自2012年全面實施新技術後,每年為沙田污水處理廠節省約560萬度電,減少約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棄置約700噸固體廢物,既減少碳足跡,亦實現源頭減廢。

「混合沉澱」這個創新技術,為污水處理流程設計開拓了一個新方向。署方曾以這項技術獲香港工程師學會頒「工程創意大獎2012/13」科技組別冠軍,以及「2012香港環保卓越計劃」-「環保創意卓越獎」的優異獎。

「設計組別」大獎-半山截流紓緩水患
今年3月以來,香港經歷了兩次黑色暴雨,加上多場連綿大雨;堅實的防洪基建助我們安然渡過水浸風險。不過,提升市區的雨水排放系統實非易事,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工程,正是展現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的一個好例子。

渠務署以新穎的雨水截流方法,截取半山位置的高地雨水,繞過下游市區直接排放出海,有效紓緩了西北九龍地區的水浸風險。由於施工地點位處市區外圍,與在繁忙市區內改善現有地下雨水排放系統的傳統方案比較,這設計大大減少了施工期間對社會和市民構成的不便。

除了工程概念外,署方在設計和施工方面亦體現了創新求進的精神。在施工期間,同事們利用一部特別設計的隧道鑽挖機,成功在兩段地質截然不同的地底鑽挖隧道,較需要利用兩部不同隧道鑽挖機的傳統做法,大大節省了工程成本和社會資源。此外,為完成一段45米深的軟土隧道,署方在港首次採用了高達4.2倍大氣壓力的壓縮空氣工序;而縱然氣壓極高,工程亦能達到零「減壓症」的卓越安全紀錄,為將來的大型高壓隧道建造工程開拓了新路向。

正如我在之前的「隨筆」中提到,渠務署在推展工程中亦積極把握各個機會,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為例,它建於青沙公路高架橋下,隧道靜水池上的維修用地,變身成為九龍區最大的寵物公園,而經淨化的雨水除作該公園的灌溉、沖廁、清洗之用外,還供食物及環境衞生署作清洗街道之用。

自1989年成立以來,渠務署一直致力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防洪和污水處理服務。面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渠務署一方面以創新思維推展工程計劃,另一方面則積極求進,優化渠務設施的運作效率。我期望渠務署能繼續「以心為心,盡力盡心」,竭力為市民服務,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是矚目的大型工程項目。

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是矚目的大型工程項目。

公眾人士到赤柱污水處理廠親身感受和體驗岩洞內外的環境。
公眾人士到赤柱污水處理廠親身感受和體驗岩洞內外的環境。
親善大使「土撥鼠博士」。
親善大使「土撥鼠博士」。
一貫的溝通平台聚焦小組會議,讓大家緊貼搬遷計劃的最新動向。
一貫的溝通平台聚焦小組會議,讓大家緊貼搬遷計劃的最新動向。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啓用,是展現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的一個好例子。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啓用,是展現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的一個好例子。
隧道靜水池上的維修用地,變身成為九龍區最大的寵物公園。
隧道靜水池上的維修用地,變身成為九龍區最大的寵物公園。
渠務署署長鍾錦華(前排左四)與工程團隊接受國際水協奬項。
渠務署署長鍾錦華(前排左四)與工程團隊接受國際水協奬項。

 

2014年6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