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展望 (二之一)

香港踏入了建造業的高峰期,多項大型基建計劃已經陸續動工,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此外,還有不少中小型工程項目,例如綠化和單車徑等在進行。因此,我們預計未來幾年政府工務工程基本開支每年均會超過700億元。與此同時,鐵路和私人巿場的建造開支估計亦會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些投資不但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長遠更可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龐大的工程量,我們必須提升建造業的競爭力、鼓勵不斷創新和促進其巿場健康發展。就此,我們已展開全面的策略性檢討,並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去提升業界的生產力。

(一)設計與建造方法
建造業對人力的需求非常殷切,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應對人力資源吃緊的制約。其中一項措施是從設計和建造方法入手,就此,我們在工務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上實施了3S的概念,即運用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簡單化‘Simplification’和單一綜合元件‘Single integrated element’,來提高建造生產力,從而紓緩對預期會出現人手短缺工種的人力需求。

讓我以一些簡單例子作說明。標準化:優先考慮採用標準化的設計,例如採用同等間距的柱躉,以提升施工效率。簡單化:採用精簡的建造系統和安裝細節,及減少涉及高技術水平要求的特殊設計。單一綜合元件:例如在製造工場先行預製沙井、樓宇牆身或結構組件,從而減少在工地施工的工序,提升工作效率外,亦克服施工工地狹小的限制。

使用預製組件是我們重點推廣的建築模式之一。一來,以工廠模式運作的工場,工作環境會較建築工地安全。二來,機械化或自動化設備預製的組件,能有效地減少物料損耗和提升產品品質;三來,大量生產更能降低成本,且供應穩定。考慮到切割和屈曲鋼筋是其中一個人手緊張的工序,我們正積極研究協助業界在本地建立具規模的鋼筋預配工場,以緩減建造工程對勞動力的壓力,並提高建造業的生產力。設立工場也可保障本地就業機會,並節省工場設於境外的運輸成本。

(二)科技應用
科技發展有助提高建造業生產力,當中「建築資訊模型」(BIM)更是集多項優點於一身。BIM能為建築項目提供多維立體圖像和實時資訊,使到在時間、成本、工序和風險等考慮上有較佳的決策,減少施工改動和延誤造成的財務損失。此外,BIM也可提供建築物件的構造細節,與預製件系統直接連接,有助生產高準確度的預製件,對改進建造工序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鼓勵創新
我們透過優化投標制度,希望鼓勵投標者引入創新的意念,提升建造業的競爭力。觀塘海濱長廊第二期是我們在這方面首個試點工程項目,我們將通過修改現有技術評分制度,要求投標者加入提高生產力的具體建議,例如就人手短缺的工序,使用機械化施工程序和預製構件等。

(四)輔助中小承建商
為促進建造業市場健康發展,去年底,我們推出數項優化承建商名冊制度的新措施。當中包括修訂名冊上各組別承建商投標合約價值上限和財務要求;接受非政府工程合約相關經驗作為確定名冊上承建商的資格;另取消24個月的試用期並以承建商的經驗證明確定承建商的資格等。上述措施將有利規模較小的承建商承接更多合適的公共工程,累積更多經驗,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由於篇幅所限,下周再談建造業的人力培訓和溝通平台。

2014年1月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