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和發展

香港地少人多,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供發展的空間顯得很有限,致使不少舊建築要讓路,被拆卸以騰出可發展空間,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市民對保育歷史建築和文化很重視,一些人甚至不覺地把保育和發展對立起來,其實保育和發展並非零和遊戲。這些年來,政府透過政策制訂和投放資源,盡力做好保育工作。

上月底,我們與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合辦了一個文物保育國際研討會,主題為「文物保育的最新動向:全球視野及本地展望」。研討會吸引了300多名人士出席,包括不少文物保育界的學者及專家,除了得到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及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先生出席致辭外,我們亦邀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助理總幹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Francesco Bandarin)和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文物保育專家為研討會擔任演講嘉賓。

在研討會上,海外及本地的專家就文物保育最新動向作了深入交流,包括探討如何在急速的城市發展中,保育我們的歷史建築,特別是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席間,專家指出,像香港一樣,一些經濟已高度發展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等,都同樣面對艱難的取捨。對保育的定義、新舊共融的理解和期望、對不同年代歷史建築的保育方式等議題,近年都不斷有所演進並引發熱烈討論。

另外,專家認為,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的方式雖然時有新穎措施,但大多仍有爭議性,未達致社會上的共識,亦未尋找到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保育方程式。然而,面對重建發展的市場壓力下,在已發展城市進行保育,各地政府採取了各項不同「軟硬兼施」的手法,盡力在實際可行的情況下保育歷史建築,例如:在「硬」的方面,有透過城市規劃和環境及文物影響評估加强保育;在「軟」的方面,則透過不同的經濟誘因和資助計劃鼓勵保育。

此外,專家亦有討論了近年保育人士所提倡的「歷史城市景觀」的概念,研究如何在城市不斷的變遷下,保存其特色。

今年初施政報告提出需要總結過去數年的經驗,檢討保育私人歷史建築的政策,包括就公共資源動用的程度和方式制訂更具體的機制和準則,以及研究是否需要透過城市規劃以加強保育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所以,我們邀請了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這個重要的保育顧問兼伙伴,與我們攜手共同籌劃和進行這項政策檢討。

就此,我知道古諮會特別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分別就與政策檢討有關的課題,從政策和策略,以及技術層面進行深入討論。過去大半年,為準備有關的諮詢文件,古諮會前後舉行了20多次會議,並約見了超過150名持份者,包括立法會議員、區議會的正副主席、專業團體、關注團體、私人歷史建築物的業主、商會,以及學者等進行交流。

草擬的工作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古諮會的委員投放了大量的時間和精神,但由於涉及的持份者眾多,檢討範圍又廣闊,包括以上所提及國際上關注的文物保育議題、整體社會如何負擔保育所需的資源、如何在尊重私有產權的前提下融入保育的因素、如何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以及如何鼓勵私人業主保育他們的歷史建築等。

我知道古諮會對諮詢文件的內容、鋪排和設計反覆研究,希望最終推出的諮詢文件能做到深入淺出,方便大眾認識現行文物保育的機制及就未來路向提出意見。因此,古諮會需要多些時間完成有關工作,估計諮詢文件和建議可於明年初提交政府。屆時,希望大家踴躍提供寶貴意見。在此,我衷心感謝古諮會主席和各委員為檢討文物保育政策的辛勤工作。

2013年12月29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