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保育 發掘可能

七月底時,我聯同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九名成員到澳門考察文物保育,除了與澳門文化局局長會面就兩地的文物保育工作交流經驗外,還參觀了當地多處的歷史建築。

相信許多到過澳門旅遊的人,都十分欣賞當地富有特色的歷史建築。事實上,澳門在文物保育的工作上,成功結合了文化旅遊推廣,值得借鏡。我們今趟行程所參觀的歷史建築,包括望德堂坊、哪吒展館、何族崇義堂、鄭家大屋、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等,都是由當地政府營運,當中有延續原有用途的(例如崗頂劇院、何族崇義堂),也有加建了新部分的,活化並善用歷史建築,為它們注入新生命。

回望本港,我們在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上,也經歷過不同的階段:初期主要由政府主導,到了近年我們探索出多元的保育模式,著重與民間的互動和夥伴合作,為香港歷史建築保育帶來更多可能性和活力。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香港社會處於較急速的城巿發展期,不少舊區和村落被改造,以配合社會發展,當中有部分老建築獲政府保留,並交由當時的巿政局或區域巿政局規劃和管理,改用作博物館或展館,例如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現用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大埔香港鐵路博物館等。到九十年代,社區和巿民的需求日趨多樣化,政府便利用已閒置的舊建築,改造成切合社區需要的新用途,例如舊香港仔警署被改建為「蒲窩」,為年青人提供活動場所;到二千年後,社會愈來愈重視文物保育和文化藝術,當時便有不少歷史建築改作支持文化藝術發展的用途,例如位於金鐘的前軍火庫改用作「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以展示亞洲藝術和軍火庫古蹟。

在2007至08年,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與非政府機構的協作,希望為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帶來更多新嘗試。其中最為市民熟識的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在這計劃下,政府邀請非牟利機構以社會企業形式活化由政府擁有的閒置歷史建築。計劃至今共推出了四期,先後批出十五個歷史建築項目,其中八項已完成活化並已對外開放,直至今年6月底已吸引超過257萬人次參觀,並先後榮獲四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保護獎項,亦成功為社區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而第五期計劃,亦將在年底前推出。此外,政府於2009年公布了「保育中環」措施,由八個饒富創意的項目組成,目的是保育中區的重要文化、歷史及建築,同時為區內增添活力和姿采。其中,中環荷李活道的前已婚警察宿舍改為「元創方」,以支持本地創意設計,並保留和詮釋中央書院遺跡;又將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委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改造為「大館」,結合當代藝術、歷史文化、文物古蹟和消閒體驗於一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巿區重建局(市建局)近年也積極參與私人歷史建築的保育和活化工作,其中位於灣仔茂蘿街/巴路士街的十幢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唐樓(「綠屋」)已成功活化為「動漫基地」,提供展覽廳、漫畫圖書館、工作室和休憩空間。巿建局的參與,為本港的歷史建築保育,特別是許多戰前唐樓的保育,增添了更多的動力。

至於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方面,我們一直希望鼓勵更多私人業主參與保育的工作。除了優化維修資助計劃外,我們正研究如何按照歷史建築的規模、樓宇狀況及文物價值,向私人業主提供保育的經濟誘因和協助;並加強宣傳推廣。


本港歷史建築的保育工作發展到今日,不可再單靠政府的力量,我們更需要與公眾群策群力,集合民間智慧,不斷為歷史建築的保育探索新的可能。展望未來,我們很希望能進一步與公眾討論,研究如何提供適當、具吸引力、並善用公帑的經濟誘因,鼓勵更多業主保育私人歷史建築。對於各種建議,我們都會持開放和審慎的態度,讓本港的保育工作能與時並進。

2016年9月1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