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諒互讓 謀求共贏

過去兩年多,我們與其他政府部門同事馬不停蹄走訪地區和區議會,希望爭取大家支持一系列、全方位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的措施建議。地區上有很多關注和意見,雖然要花多一些時間去處理,但卻讓我們可以更切實回應地區需要,當中最後有不少是互諒互讓、謀求共贏的個案。然而,社會上有小部分人士/團體對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措施不以為然,故意阻撓,建議能否如期實施,土地房屋能否如期供應面對不同的變數。在此,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個案。
 
今屆政府上任初期,計劃將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首批10幅改劃土地之一是馬鞍山第100區鞍駿街用地。當區居民擔憂建屋會影響通風,加上區內缺乏社區設施,對改劃表示反對。規劃署和當區區議員經過深入溝通,大家一起努力去研究附近其他土地用途情況,經多番討論最後提出改劃另外兩幅GIC用地替代原本鞍駿街用地。結果有關改劃建議順利得到地區支持,兩幅土地亦成功招標供應市場。這是一個「共同權衡輕重,共同解決問題」的好例子。
 
第二宗個案是鯉魚門徑用作兩個短期露天停車場的用地,我們於2013年建議改劃作住宅用途。在諮詢地區期間,區議會原則上支持改劃建議,但鄰近的食肆經營者擔心關閉臨時停車場會減少泊車位因而打擊生意,對改劃大力反對更進行罷市表達不滿。經區議會議員和立法會議員向發展局轉達商戶的關注和擔憂後,我們召集各部門一起進行現場視察,探討適切可行的措施減低對商戶的影響,回應建議包括:(一)把日後發展提供的公眾泊車位大幅增加84%至250個,以滿足未來長遠車位需求;(二)通過賣地條款要求發展商在用地出售後的33個月內須先完成不少於150個車位以便缩短影響時間;並要求公眾停車場於繁忙時段所有車位只供時租,以滿足鯉魚門旅遊區的泊車需求;(三)在過渡期間,以附近一幅較小的GIC用地作臨時停車場;(四)重整附近臨時停車場略為增加泊車位。雖然以上建議未能完全填補建造期內受影響的車位數目,但商戶亦明白香港房屋用地緊張,並體諒政府已盡全力去解決他們的難題,亦提供措施減低對他們的影響,願意放下自己的堅持,顧全大局。該幅土地現已成功招標興建住宅和公共停車場。這是一個 「共同突破樽頸,共同解決問題」的成果。
 
第三宗個案是西鐵元朗站物業發展項目(元朗站項目)。該項目的總綱發展藍圖早於十二年前即2002年初已獲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批准。2007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覆核該項目的設計方案,以回應地區和區議會對發展密度的關注。翌年底提出修訂方案,包括減少兩幢住宅並下調總地積比率。但地區人士和持份者要求再減低密度、增加綠化及加強通風效果。
 
到了2011-12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重新設計西鐵沿綫6個已獲批准總綱發展藍圖和建築圖則的物業發展項目,以符合同年生效有關優質及可持續建築設計的指引,並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的供應。

政府遂於2013年提出大幅修改後的新設計方案[與2005年核准方案相比] ,包括(一)再減少三幢住宅,縮減整體建築物的體積,擴闊樓宇間距改善通風和增加地面綠化;(二)大幅減低發展密度至3.99倍,遠低於原本的5倍,而總單位數目亦由2214個減至1876個,其中七成為實用面積不逾50平方米的中小型單位;(三)增設約1200米平方米的園景露天廣場,提高綠化總覆蓋面積到兩成;(四)預留約1200平方米樓面以增設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服務本區居民;(五)調整的道路交通及行人天橋網絡以配合元朗站。
 
但在諮詢期間,附近新元朗中心業委會強烈反對新方案,提出數十項的要求,難以拆解。幸得當區區議員、區議會和立法會議員從中協助,將居民的數十項要求整合為三大訴求,讓各部門同事可以集中精力拆解,經過跨部門的詳細研究和考慮後,修改內容包括:(一)搬遷路邊巴士和小巴總站 ;(二)並將該段路面按居民要求改為步行街;(三)將連接新元朗中心的道路修訂為公眾行車道路,完成後交回政府負責管理及維修。這是一個「互諒互讓、謀求共贏」的個案,結局是居民的擔憂和訴求得到正面回應和解決,而發展方案亦得以順利通過城規會的審議。最後議員更向發展局致函感謝同事的積極跟進和解決居民問題的努力。然而,最令人失望的是該項目仍是「好事多磨」,雖然發展建議已經多番修改並得到附近居民的支持,但仍要面對某些活躍分子以司法覆核阻撓,未能盡快推出以應市民住屋需求。
 
今屆政府採取改劃土地用途方式以在短中期內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在地區碰到不少阻力,也遇到部分人以司法覆核申請等方式阻攔,所得供應可謂「粒粒皆辛苦」。然而,發展局和轄下各部門仝人必定會繼續秉持處理上述三宗個案的態度,全力以赴與受影響市民一起,尋求共贏的方案,增加屋地供應。希望反對者以急切等候「上樓」、「上車」的市民為念,給大家一條路走走。

2015年2月8日

返回